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德清明 ? — 16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3 【介绍】: 僧。
滁州全椒人字澄印俗姓蔡
十二岁出家。
万历中,在五台山李太后主持祈储道场,李太后为造寺于崂山
后坐“私造寺院”戍雷阳,遇赦归。
人称憨山大师
有《楞伽笔记》。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澄印全椒蔡氏子,出家应天报恩寺,寻入五台栖牢山,坐事,戍雷阳,终于曹溪,有憨山梦游东游诸集。
金陵全椒蔡氏子。
母感异梦而生。
年十二礼京之报恩西林师薙发。
十九受具。
听讲华严十玄门。
海印森罗常住处有得。
遂游方。
妙峰为友。
初参遍融乞指示。
融默然直视以接之。
寻阅肇论。
至梵志出家。
白首而归。
邻人见之曰。
昔人犹在耶。
志曰吾犹昔人。
非昔人也。
忽悟。
乃曰。
今日始知鼻孔向下。
妙峰见之喜曰。
何所得耶。
师曰。
夜来两个铁牛斗入水中去也。
至今绝消息。
峰笑曰。
且喜有住山本钱。
又参笑岩
岩问。
你从何处来。
曰南方。
岩曰。
记得来时路否。
曰一过便休。
岩曰。
子却来处分明。
师便礼拜。
东海牢山。
闻望籍甚。
皇太后李。
特礼殷重焉。
后遭无妄之谤。
道士奏论于神宗皇帝
朝中宰辅。
多深惜。
师遂蒙圣旨衿察。
坐以私创寺院。
遣戌雷州
韶阳礼祖。
偈曰。
曹溪滴水自灵源。
流入沧溟浪拍天。
多少鱼龙争变化。
源头一脉尚冷然。
十有一年丙午
皇长孙生。
恩赦免戌。
复留曹溪
往来端州
九载始还僧服。
丙辰冬
过江右之双径。
达大师秉炬。
缁索骈集。
山谷为之喧动。
后抵匡山
韶阳郡
力请居曹溪
师曰。
曹溪是吾昔日所欲修缉也。
遂杖锡遄行。
度岭。
吟曰。
五云一望入南安
万叠千洄六六滩。
行到水穷山尽处。
梅花无数岭头看。
明年癸亥
忽告众曰。
缘与时违。
化将焉托。
一期事毕。
吾将归矣。
索浴更衣端坐而逝。
塔全身于韶南华寺
南二里天子岗。
迎归匡山
历二十馀载。
地湿虫蚁。
半蚀其龛。
请归曹溪
途中弟子辈。
因龛缝睹师。
状貌如生。
发爪俱长。
以金漆其身。
造寺供养。
称肉祖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六
释德清字澄印晚号憨山
姓蔡氏全椒人也。
彦高,母洪氏。
梦大士携童子入门,抱之遂娠。
及诞,白胞重裹,生性颖异。
方七岁,叔父死,陈尸于床,便问“死从何处去?
”及见人举子,又问:“生从何处来?
”若已抱生死去来之疑者。
九岁能诵《普门品》。
才及舞勺,辞亲入江宁报恩寺,依西林染剃。
内江赵文肃公摩其顶曰:“儿他日人天师也。
”逾年受《法华》,四月而成诵。
遂以次讲习,通贯内外典籍。
年十九,祝发受戒具于无极,听讲《华严玄谭》,至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处,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
云谷结禅于天界寺,发愤参究。
疽发于背,祷于伽蓝神,愿诵《华严》十部,乞假三月以毕禅期。
祷已熟寐,晨起而病良已。
三月之中恍在梦中,出行市上俨如禅坐。
嘉靖丙寅,寺燬于火,有司以本寺官住,头首执事司法者十五人。
寺为皇室造建,所费皆出内帑,事干重典,法当论死。
僧众惧逃,独清奔走法庭看点。
盐菜饘粥,荷担往来,多方调护,设法解救,竟从末减,坐罚囚粮。
先是西林临化,抚嘱众曰:“我身后,寺事无大小,立我像前,听此儿主张,庶几可保无虞。
”由是一寺僧众,皆服其知人。
雪浪恩誓志兴复,相与畜德俟时。
远出参方,大德檀越 ,庶或旦夕遇之。
故尝听讲天界,厕溷除,了无人迹。
每早起见后院脩洁,意主东净者非常人也。
访之,一黄面病僧,目光射激,遂与定参访之约,质明则已行矣。
江南习气柔暖,宜入苦寒之地以自摩厉,遂飘然北迈。
大雪,乞食广陵市中,曰:“一钵足轻万钟矣。
”抵京师妙峰衣褐来访,须发毵毵如河朔估客,望其眸子,相视哑然。
参编融,融无语,唯张目直视。
又参笑岩,岩问:“何方来?
记得来时路否?
”曰:“一过便休。
”岩曰:“子却来处分明。
”游盘山至千像峰石室,见不语僧,遂相与樵汲度夏,时明万历元年癸酉也。
明年妙峰蒲坂,阅《物不迁论》至“梵志自幼出家,白首而归,邻人曰‘昔人犹在耶?
’志曰‘吾似昔人,非昔人也。
’”遂豁然省悟,顿了“旋岚掩 ”之旨,作偈曰:“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方知鼻孔向下。
”峰一见,遽问何所得。
曰:“夜来见河中两铁牛,相斗入水去,至今绝消息。
”峰曰:“且喜有住山钱矣。
”遇牛山法光禅师,坐参请益,法光发音如天鼓,深契之。
五台,居北台之龙门,老屋数椽,在万山冰雪中。
春夏之交,流澌冲击,静中如万马驰骤之声,以问妙峰
峰举古人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證观音圆通语。
然之。
日寻缘溪横彴,危坐其上。
初则水声苑然,久之,忽然忘身世,众籁阒寂,水声不复聒耳。
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明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见其中。
既觉身心湛然了不可得,因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
翻身触破大虚空,万象森罗徒起灭。
”游雁门,兵使胡君请赋诗,甫搆思,诗句逼凑喉嗌,从前记诵见闻一瞬见前,浑身是口,不能尽吐。
默念此法光所谓禅病也,唯睡熟可以消之。
拥衲跏趺,一坐五昼夜,胡君撼之不动。
鸣磬数声,乃出定。
默坐却观,知出入动息,住山行脚,皆梦中事,其乐无以喻也。
还山,刺血书《华严经》。
点笔念佛,不废应对。
口诵手书,历然分明。
邻僧异之,众相诘难,已皆赞叹而去。
尝梦登弥勒楼阁,闻说法曰:“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
依识染,依智净
染有生死,无诸佛。
”自此,识智之分,了然心目。
尝与妙峰,登建祈储道场于五台,光宗既应期而生,遂远遁东海之牢山。
慈圣命龙华寺瑞庵,行求得之,遣使再徵不能致,赐内帑三千金。
复固辞,使者不敢复命。
曰:“古有矫诏赈饥之事,山东岁凶,以此广圣慈于饥民,不亦可乎?
使者持赈籍还报,慈圣感叹,率阖宫布金造寺,赐额曰:“海印”。
因诣京谢恩,为报恩寺请藏,遂奉命赍送。
寺塔有光,照曜累夕。
迎经之日,如浮桥北度,经在光中行也。
还,以报恩本末具奏,曰:“愿日减膳羞百金,十年工可举也。
”慈圣许之。
而黄冠之难作。
住山十三年,方便说法,东海弥离车地,咸向三宝。
而黄冠以侵占道院,飞章诬奏,有旨逮赴诏狱。
先是,慈圣崇信佛乘,敕使四出。
中人谗搆,动以烦费为言,上弗问也。
而其语颇闻于外庭,所司遂欲中清以法,因以株连慈圣左右,并按前后施舍帑金以数十万计。
拷掠备至,一无所言。
已乃从容仰对曰:“公等欲诬服,易耳。
狱成,将置圣母何地?
公所按数十万,在县官锱铢耳。
主上纯孝,度不以锱铢故,伤圣母心。
狱成之后,惧无以谢圣母,公穷竟此狱,将安归乎?
”主者舌吐不能收,乃具狱。
上所列惟赈饥三千金,有内库籍可考,慈圣及上皆大喜。
然犹坐私造寺院,遣戍雷州,非上意也。
达观真可闻之,将走都门,为之申救。
遇于江上,曰:“君命也,其违乎!
”为作《逐客说》而别。
清度五岭,入曹溪,抵五羊,赭衣见粤帅,就编伍于雷州
岁大疫,死者相枕籍,率众掩薶,作广荐法会,大雨平地三尺,疠气立解。
参政君鼎石,率学子来叩击,举“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发问。
曰:“此圣人示指人,要悟不属生死一着耳。
”周君击节叹赏。
粤之文秀冯昌历辈,闻风来归。
搆禅室于壁垒,间说《法华》,至宝塔示见娑婆华藏涌见目前,开悟者甚众。
居粤五年,乃克住锡曹溪,归侵田,斥僦舍、屠门、酒肆,蔚为宝坊。
缁白分集,摄折互用。
大鉴之道,勃然中兴。
丙午始遇赦,癸丑衡阳
南岳,礼八十八祖道影。
甲寅夏,至湖东。
慈圣上宾,诏至,恸哭,披剃返僧服。
又二年,念达观法门生死之谊,赴葬于双径,为作荼毗佛事。
吴越禅人之病,作担版歌。
莲池宏于云栖,发挥其密行以示学者。
吴门庐山,结庵五乳峰下,效远公六时刻漏,专脩净业。
示人偈曰:“但观一句弥陀佛,念念心中尝不断。
若能念念最分明,即与弥陀亲见面。
只想土在目前,日用头头无缺欠。
佛土全收一句中,便是往生异方便。
只在了了分明时,不可更起差别见。
”居四年,复往曹溪
天启三年癸亥十月十一日妙峰登也,示寂。
曹溪水忽涸,百鸟哀鸣,夜有光烛天。
三日入龛,面色如生,须发皆长,鼻端微汗,手足如绵。
世寿七十八,僧腊五十九。
所著有《楞伽笔记》、《华严纲要》、《楞严悬镜》、《法华击节》、《楞岩法华通义》,《起信唯识解》,及《观老庄影响论》、《道德经解》、《大学中庸直指》、《春秋左氏心法》、《梦游集》各若干卷,于世。
身体魁梧,气宇轩朗,所至及物利生,如日暄雨润,加被而人不知。
山东再饥,尽发其囷,亲泛舟至辽东,运籴以赈,旁山之民咸免捐瘠。
税使与粤帅有隙,嗾使市民以白艚作难,群噪围帅府缓颊谕税使解园,不动声色。
城以宁珠船千艘罢采不归,剽掠海上,而开矿之役,绎骚尤甚。
采使谒曹溪以佛法摄受,徐为言开采利害,由是珠船罢采,不入海,而矿额令有司岁解。
制府戴公遗书谢曰:“吾今乃知佛祖慈悲之广大也。
”尝言居北台时,大雪高于屋,昏夜鉴毛发。
坚坐待尽,身心莹然。
迟明,塔院僧穴雪以入,相携雪洞中里许,乃出。
当诏狱拷治时,忽入禅定,榜箠刺爇,若陷木石。
逾年在雷阳,闻侍者趣呼,逮系毒楚卒发,几无完肤,此《楞伽笔记》所由作也。
前后得度弟子甚众,从之于狱,职纳橐饘者,福善也。
始终依于粤者,善与、通炯超逸通岸也。
归肉身于五乳,留爪发于曹溪,为之塔铭者,弟子皖舒吴应宾常熟钱谦益也。
为之传与碑记者,陆梦龙也。
为述灵龛还曹溪供奉始末者,刘起相也。
俱详《梦游集》。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觉隋末唐初 531 — 6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1—620 【介绍】: 僧。
齐人,俗姓范
出家于并州武德寺。
明《华严》、《十地》诸经。
善讲演辩析。
每讲,来听者至不能容。
施主为之造千人讲堂。
著有《十地》、《华严》、《维摩》等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齐之范氏子
素明华严十地。
荣名远著。
门学成风。
大隋阐隆像法。
诏置武德寺于并城之南泽。
盖昔文皇相周之时。
躬履锋刃。
失捷逃难之地也。
以觉慧解彰。
闻诏居之。
受请高阳众盈千馀。
地隘莫容。
有施主为造大堂。
不日而就。
升座竖义。
闻者惬寤。
著华严十地维摩等疏。
并缵义章一十三卷。
行于世。
武德三年
猃狁南侵。
时小恙。
谓其门人曰。
吾去矣。
门人曰。
虏𡨥阻绝人路。
去将安之。
曰生死道长明当别矣。
乃悉出所畜。
饭嚫其众。
正念泠然逮且而化。
春秋九十矣。
释慧觉
俗姓范氏
齐人也。
达量通鉴罕附其伦。
而仪形秀峙。
眉目峰映。
衣服鲜洁。
身长七尺。
容止温弘顾步淹融。
锵锵然也。
执持行路。
莫不驻步迎睇而目送者。
其威仪感人如此。
明华严十地。
讲席相继流轨齐岱。
荣名远著门学成风。
大隋受禅阐隆像法。
文皇在周既总元戎。
躬履锋刃。
兵机失捷。
逃难于并城南泽。
后飞龙之日。
追惟旧壤。
开皇元年
乃于幽忧之所置武德寺焉。
地惟泥湿遍以石铺。
然始增基通于寺院。
周闾千计廊庑九重。
灵塔云张景台星布。
识解腾誉。
召而处之。
弘阐法门。
多以华严为首。
受悟请益。
宏略遵于四宗。
后被请高阳允当讲匠。
听众千馀堂宇充溢。
而来者不绝。
遂停法肆。
待有堂宇方可弘导。
爰有施主。
即为造千人讲堂。
缔搆斯须不月便就。
既登法座众引充满。
威容宏雅其状若神。
谈吐抑扬。
汲引玄隐。
披释冲洽。
听徒竦戴。
诚博义之弘量也。
著华严十地维摩等疏并缵义章一十三卷。
文质恢恢条贯伦约。
魏明德咸诵行之。
至武德三年
会猃狁南侵。
少有恙。
通告门人曰。
吾其去矣。
侍者曰。
今寇贼临城人路阻绝。
知何处去。
答曰。
生死道长去留无日。
明当别矣。
乃敕出身资为僧设食。
与众取诀。
通夜正念精爽冷然。
明相才出奄然从化
春秋九十矣。
初觉慧解之性素蓄胸襟。
福业摄生随喜者众。
凡有营理。
身助修治故寺之基趾。
咸由劝勉。
又闻往生净土园施为功。
不远千里青州
于并城开义寺种之。
行列千株供通五众
日呈茂美斯业弘矣。
时寺有二僧。
俱名智达。
远公门人。
善解当世。
武德之初京邑呈美。
又有明干者。
亦亚其伦。
相与传灯流芳不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陆光宙
光宙字与常号巨石,晚称顽石老人,平湖人比部伍塘子四岁而孤遘家难匿车中走京师武惠所十六补顺天弟子员闻母讣南还一时飞甍连隰灰灭殆尽遂退处郊圃晚年超绝世好与宋初晹璩君瑕诸名辈友善每当初秋徂署以紫姜青豆破帽野航浮游三泖间尝泛震泽一白衣叟执红梅造舟宙曰必佳客也载与酣饮作红梅诗以别曾过嘉善观幽澜泉寺僧不为礼乃题一诗于壁云山僧不晓事客至莫呼羞杀澜泉井青苔覆落花既去有一显者见诗追迹之不得其托寄高旷若此崇祯巳已梦一道士靖节小像索题谛视之即巳也题云在晋为渊明躬耕辞五斗昔以节自持今惟义自守千载复归来春风吹五柳曾识白莲人远公是吾友翼日遂逝年八十六有锄馀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与尝平湖人
有锄馀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神凑中唐 744 — 81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4—817 【介绍】: 唐僧。
京兆蓝田人
俗姓成
幼出家。
代宗大历八年策试僧人神凑应选,配住九江兴果寺,后移居东林寺
登坛秉法近三十年,戒律精深。
白居易友善,及终,居易为作塔铭。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成氏
京兆蓝田人
生而奇秀。
丱岁出尘。
南岳希橾师受具。
复参钟陵大寂禅师
大历八年
朝廷以经律论三科
策试天下之士。
愿出家者。
中其选。
诏配九江兴果精舍。
后从僧望。
徙居东林寺
雁门远公道场也。
有甘露戒坛在焉。
因嗣兴佛事。
虽经论兼弘。
终业于律。
素羸瘠。
视之颓然如不胜衣。
门人请加医疗。
不答。
进药麾去。
元和十二年。
九月二十六日。
遘疾而终。
是年十月十九日
奉全身祔远公之坟而窆焉。
寿七十四。
腊五十一。
白公居易方为郡司马
相友善。
及是悲悼。
为作塔铭。
且述偈以哭之云。
本结菩提香火社。
共嫌烦恼电泡身。
不须惆怅随师去。
先请西方作主人。
释神凑
姓成氏
京兆蓝田人也。
生而奇秀。
丱角出尘远慕戒律。
南岳希操师受具。
复参钟陵大寂禅师
然则志在楞严经。
行在四分律。
其他诸教馀力则通。
大历八年制悬经论律三科
策试天下出家者。
中等第方度
应是选。
诏配九江兴果精舍。
后从僧望移居东林寺
雁门贾远之旧道场也。
有甘露戒坛白莲池在焉。
既居是嗣兴佛事。
虽经论资神。
终研律成务。
羸瘠视之颓然。
州将门人医疗而不愿进药。
元和十二年九月遘疾。
二十六日俨然坐终于寺。
十月十九日门人奉全身窆于寺西道北祔雁门坟左。
僧诠葬近郭文之墓也。
春秋七十四。
腊五十一。
以精进心脂不退轮。
以勇健力挝无畏鼓。
故登坛秉法垂三十年一盂而食一榻而居。
衣缝枲麻坐荐藁秸。
由兹檀施臻集于躬即回入常住无尽财中与众共之。
每夜捧炉秉烛行道礼佛。
徇十二时少有废阙。
如是经四十五载。
常遇白乐天典午于郡相善。
及终悲悼作塔铭云。
本结菩提香火社。
共嫌烦恼电泡身。
不须惆怅随师去。
先请西方作主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重显北宋 980 — 10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0—1052 【介绍】: 僧。
遂州人
俗姓李字隐之
家世豪富,以儒业传。
幼承家学而志存出世,因离俗入道。
得法于智门祚禅师
明州雪窦寺
仁宗皇祐中赐号明觉大师
有《瀑泉集》。
全宋诗
释重显九八○~一○五二),字隐之俗姓李号明觉大师遂宁(今属四川)人。
早年于益州普安寺出家,以释仁铣为师。
出游荆渚间,又北游至复州,从北塔祚禅师五年
真宗天禧中灵隐(《三宝赞》自序),滞留数年,后主明州雪窦寺
仁宗皇祐四年卒,年七十三。
有《祖英集》两卷、《瀑泉集》、《拈古集》各一卷。
禅林僧宝传》卷一一有传。
 重显诗,据《四部丛刊续编》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宋刊本《祖英集》、《颂古集》为底本。
祖英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颂古集》校以元至正二年大明寺住持释海岛刊本(简称元刊本),编为三卷。
全宋文·卷三二六
重显九八○——一○五二),俗姓李字隐之遂州(治今四川遂宁)人。
幼出家,受具足戒。
方至随州,参云门宗大师智门光祚,居五年,尽得其道。
池州景德寺首座讲僧肇《般若无知论》。
后为苏州洞庭山翠峰寺住持。
曾会请,住持明州雪窦山贤圣寺三十一年,朝廷赐号明觉大师
重显工翰墨,曾举古代公案百则,以韵语颂其奥旨,此即《雪窦颂古》,于禅宗影响深,云门宗风由是大振,世称「云门中兴」。
皇祐四年卒,年七十三。
著作除《颂古集》一卷外,尚有《祖英集》二卷、《瀑泉集》一卷、《拈古集》一卷等,门人集其著述及语录,后合编为《明觉禅师语录》六卷(存)。
事迹详见吕夏卿明觉大师塔铭》(大正藏卷四七《明觉禅师语录》卷六附)。
禅师名重显
字隐之
遂州人
太平兴国五年四月八日
生于李氏。
幼精锐。
读书知要。
下笔敏速。
然雅志丘壑。
父母不能夺。
竟依益州普安院。
沙门仁铣为师。
落发受具。
出蜀浮沈。
荆渚间历年。
典客大阳。
与客论赵州宗旨。
客曰。
眼禅师
昔解后觉铁觜者。
金陵
赵州侍者也。
号称明眼。
问曰。
赵州柏树子因缘。
记得否。
觉曰。
先师无此语。
莫谤先师好。
法眼拊手曰。
真自师子窟中来。
觉公言无此语。
而法眼肯之。
其旨安在。
曰。
宗门抑扬。
有规辙乎。
时有苦行。
韩大伯者。
貌寒寝侍其旁。
辄匿笑而去。
客退。
数之曰。
我偶客语。
尔乃敢慢笑。
笑何事。
对曰。
笑知客智未正
择法不明。
曰岂有说乎。
对以偈曰。
一兔横身当古路。
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
空向枯桩旧处寻。
阴异之。
结以为友。
盛年工翰墨。
作为法句。
追慕禅月休公
尝游庐山栖贤时。
禅师居焉。
简严少接纳。
藞苴不合。
作师子峰诗讥之(师子峰在栖贤之后)。
曰踞地盘空势未休。
爪牙安肯混常流。
天教生在千峰上。
不得云擎也出头。
齐岳者为侣。
同谒五祖戒禅师
于山前庄。
先往。
机语不契。
亦竟不见。
北游至复州
北塔祚禅师者。
香林远公嫡子。
云门之孙也。
蜀人
知见高。
学者莫能觏其机。
俊迈。
爱之。
遂留止五年
尽得其道。
学士曾公会厚善。
相值淮上。
何之。
曰将游钱塘绝西兴。
天台雁荡。
曾公曰。
灵隐天下胜处。
珊禅师吾故人。
以书荐
灵隐
三年。
陆沈众中。
俄曾公奉使浙西。
访灵隐
无识之者。
时堂中僧千馀。
使吏捡床历。
物色求之。
乃至曾公问。
向所附书。
袖纳之曰。
公意勤。
然行脚人非督邮也(一本曰。
然行脚人。
于世无求。
敢希荐达哉)。
曾公大笑。
珊公以是奇之。
吴江翠峰虚席。
举显出世。
开法日。
顾视大众曰。
若论本分相见。
不必高升此座。
乃以手指曰。
诸人随山僧手看。
无量佛土一时现前。
各各子细观瞻。
其或涯际未知。
不免拖泥带水。
于是登坐。
又环顾大众曰。
人天普集合。
发明何事。
岂可互分宾主。
驰骋问答。
便当宗乘去。
广大门风。
威德自在。
辉腾今古。
把定乾坤。
千圣只言自知。
五乘莫能建立。
所以声前悟旨。
犹迷顾鉴之端。
言下知归。
尚昧识情之表。
诸人要识真实相为么。
但以上无攀仰。
下绝己躬。
自然常光现前。
个个壁立千仞。
还辩明得也无。
未辩辩取。
未明明取。
既辩明得。
便能截生死流。
踞佛祖位。
妙圆超悟。
正在兹时。
堪报不报之恩。
以助无为之化。
后住明州雪窦。
宗风大振。
天下龙蟠。
凤逸衲子
争集座下。
号云门中兴
尝经行植杖。
众衲环之。
忽问曰。
有问云门。
树凋叶落时如何。
露金风。
云门答遮僧耶。
为解说耶。
有宗上座曰。
待老汉有悟处。
即说。
熟视。
惊曰。
韩大伯乎。
曰老汉瞥地也。
于是令挝鼓众集。
曰。
大众今日。
雪窦宗上座。
乃是昔年大阳韩大伯
具大知见。
晦迹韬光。
欲得发扬宗风。
幸愿特此座。
宗遂座。
僧问。
宝剑未出匣时如何。
曰神光射斗牛
又问出匣后如何。
曰千兵易得。
一将难求。
僧退。
宗乃曰。
宝剑未出匣。
神光射斗牛
千兵虽易得。
一将实难求。
便下座。
一众大惊。
暮年悲学者寻流失源。
作为道日损偈曰。
三分光阴二早过。
灵台一点不揩磨。
贪生逐日区区去。
唤不回头争奈何。
馀敷扬宗旨。
妙语遍丛林。
皇祐四年六月十日
沐浴罢。
整衣侧卧而化。
阅世七十三。
坐五十
建塔山中。
得法上首天衣义怀禅师
窦禅师
名重显
字隐之
遂州李氏子
幼精锐抗志尘表。
普安诜上人。
出家受具。
遍历讲筵
游刃经论。
问辩风驰。
同学敛气。
不敢伸。
弃而归禅。
出蜀入
典客大阳。
与客论赵州宗旨。
客曰。
眼禅师
昔解后觉铁觜于金陵
赵州侍者也。
号称明眼。
问曰。
赵州柏树子因缘。
记得么。
觉曰。
无此语莫谤先师。
法眼拊手曰。
真自师子窟中来。
觉公言无此语。
法眼肯之。
其旨在。
师曰。
宗门抑扬。
有规辙乎。
时有苦行名韩大伯者。
貌寒寝侍其傍。
辄匿笑而去。
客退。
师数之曰。
我偶客语耳。
乃敢慢笑。
笑何事。
对曰。
笑知客未正。
择法不明。
师曰。
有说乎。
对以偈曰。
一兔横身当古路。
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
空向枯椿旧处寻。
师阴异之。
结以为友。
师盛年工翰墨。
作为法句。
追慕禅月休公
有诗云。
红芍药边方舞蝶。
碧梧桐里正啼莺。
离亭不折依依
况有春山送又迎。
尝依栖贤湜公
机不合。
作师子峰诗而去。
齐岳者为侣。
同谒五祖戒师。
于山庄前。
先往。
机语不契。
师亦竟不见。
遂南游。
智门祚禅师
者。
香林远公嫡子。
云门之孙也。
知见高。
学者。
莫能觏其机。
师俊迈。
智门爱之。
一日伸问曰。
不起一念云何有过。
智门召师。
师近前。
智门以拂子蓦口。
打拟开口。
随又打。
师豁然开悟。
依止五年。
尽得其道。
师与学士曾公会厚善。
相值淮上。
问师何之。
曰将游钱塘绝西兴。
天台雁荡。
曾公曰。
灵隐天下胜处。
珊禅师吾故人。
以书荐师。
师至灵隐
三年陆沉众中。
俄曾公。
奉使浙西访师。
灵隐无识者。
时堂中僧千馀。
使吏捡床历。
物色求之。
乃至曾公问向所附书。
师袖纳之曰。
公意勤然。
行脚人非督邮也。
曾公大笑。
珊公以是奇之。
师出世。
初住吴江翠峰。
后迁明州雪窦。
曾公守越时。
敦请也。
上堂云。
春山叠乱青。
春水漾虚碧。
寥寥天地间。
独立望何极。
便下座却顾谓侍者曰。
适来有人看方丈否。
曰有。
师曰。
作贼人心虚。
师举宗教三十馀年。
海内奇衲子争赴之。
暮年。
悲学者寻流失源。
作为道日损偈曰。
三分光阴二早过。
灵台一点不揩磨。
贪生逐日区区去。
唤不回头争奈何。
又书壁文。
戒进后学。
其略曰。
身如行厕。
利称软贼。
百年非久。
三界无
惜寸阴
当求解脱。
读者鼻为之酸师一日偶经行。
植杖于林下。
众衲环之。
忽问曰。
有问云门树凋叶落时如何。
露金风。
云门答这僧耶。
为解说耶。
有宗上座出众对曰。
待老汉有悟处即说。
师熟视惊曰。
韩大伯乎。
曰老汉瞥地也。
于是令挝鼓。
众集。
师曰。
大众。
今日雪窦宗上座。
乃是昔日大阳韩大伯
具大知见。
晦迹韬光。
欲得发扬宗风。
幸愿特升此座。
宗遂升座。
僧问。
宝剑未出匣时如何。
曰。
神光射斗牛
又问。
出匣后如何。
曰。
千兵易得。
一将难求。
僧退。
宗乃曰。
宝剑未出匣。
神光射斗牛
千兵容易得。
一将实难求。
便下座。
一众大惊。
宗即承天宗禅师也。
师一日游山。
四顾周览。
侍者
何日复来此。
侍者哀乞遗偈。
师曰。
平生惟患语之多矣。
翌日出杖履衣盂。
散及徒众。
乃曰。
七月七日复相见耳。
至期盥沐摄衣。
北首而逝。
阅世七十三。
坐五十夏。
塔全身于寺之西坞。
赐号明觉禅师
系曰。
云门一宗。
得雪窦而中兴。
不然亦扑扑矣。
师器宇凝重。
即袖中一书。
三年仍还本人。
便足气压千古。
家声浩浩。
子孙绳绳。
岂偶然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重显字隐之姓李氏遂宁人也。
普安仁铣出家,受具后,横经讲席,究理穷玄,诘难转深,机辨无敌,咸钦法器。
元莹讲《圆觉疏》于大慈寺往复辩难,莹不能屈,曰:“闻南方有得诸佛清净法眼者,彼待子之求也久矣。
”往诣石门,留居三年,殊无所契。
负簦南游,首造智门𧙓,即申问曰:“不起一念,云何有过?
”门召近前,击以拂子。
方儗陈词,又忽击之,遂豁然开朗,无可言说。
将造钱塘,值曾学士淮南以书荐于珊禅师
灵隐,浮沈众中,忽焉三载
曾奉使归访之灵隐,无识之者,乃于净头寮舍物色得之。
曾询荐书,出袖中纳之,曰:“公意勤勤,然行脚人非书邮也。
由是奇之。
有《为道日损偈》曰:“三分光阴二蚤过,灵台一点不楷磨。
区区逐日贪生去,唤不回头争奈何?
”出住翠峰,忽迁净慈,未几移主雪窦。
上堂,僧问:“雪覆芦花时如何?
”曰:“点。
”曰:“如何则为祥为瑞也?
乃颂曰:“雪覆芦花欲暮天,谢家人不在渔船。
白牛放却无寻处,空把山童赠铁鞭。
”一日游山,四顾瞿瞿,悠然神远。
久之,谓侍者曰:“何日复来于此?
侍者哀乞遗偈,曰:“平生唯患语之多矣。
”翌辰,出杖履衣盂散及徒众,乃曰:“七月七日,复相见耳。
”至期,盥沐摄衣,北首而逝,塔于寺之西坞,追谥“明觉”。
尝同于秘丞赋瀑泉:“大禹不知凿,来源亦自成。
色应怜众白,声合让孤清。
远势曾吞海,飞流未喷鲸。
灵槎如可放,天际问归程。
”《雪窦漫兴》:“春山乱叠青,春水漾虚碧。
寥寥天地间,独立望何极。
”《日暮东涧》:“极目生晚照,幽情春兰芷。
白蘋叶里风,不在秋江起。
”《送僧下雪窦》:“云衣轻拂下层峦,桂生风触袖寒。
谁问亲游乳峰意,百千年后与人看。
”《寄大平瑞》:“千朵危峰杳霭间,石房长带瀑声寒。
鸟啼花发寻常事,松木青青雪里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顗南北朝末隋初 538 — 5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598 【介绍】: 亦作慧顗
僧。
颍川人,迁居荆州华容
俗姓陈字德安
出身士族。
十八岁出家湘州果愿寺,精研律学,深好禅观。
初师事慧思禅师
陈宣帝太建七年,入天台山,创天台宗,称“天台大师”,后世尊为天台宗四祖。
后主至德三年,奉命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仁王经》,后主亲临听讲。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杨广赐号“智者”,因称“智者大师”。
融当时南北佛教特点,主教观双运,解行并重;首创以化仪四教、化法四教判释释迦一代时教。
著述甚多,大多口述,由弟子灌顶等笔录成书。
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等。
全隋文·卷三十二
智顗字德安俗姓陈颍川人,居华容
梁末,出家湘州果愿寺。
陈光大初,住金陵瓦官寺
太建中,入天台
至德中,召住光宅寺
陈亡,晋王奉为戒师,号智者,寻归湘州,又入天台
开皇十七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字德安
族颖川陈氏。
晋南度迁荆州之花容县
父起祖梁散骑常侍孟阳公
母徐氏梦香烟五色入怀。
欲拂去之。
闻人语曰。
宿世因缘。
寄托王道。
福德自至。
何为去之。
又梦吞白鼠再三。
卜曰白龙之兆也。
诞育之夕。
室有光明。
信宿乃止。
亲党将大治具相庆。
无故汤火寒熸。
遂罢。
俄若有二僧。
夜扣户者。
曰此儿德重。
后必出家。
开户视之。
无所见。
因名王道。
亦名光道
皆取诸梦瑞云。
目重瞳子。
卧必合掌。
坐必向西。
礼像敬僧。
口不妄啖。
此其常度也。
七岁偶往伽蓝。
或授以普门品。
一遍即能忆。
其馀文句。
奄忽自通。
二亲禁绝之不可。
年在志学。
梁元帝崩。
国祚残圮。
遂北依舅氏于硖州
寻投湘州果愿寺。
师事沙门法绪出家。
于礼佛次。
俄觉身临沧海。
蔽日浮天。
渺无畔岸。
上耸岩崖。
有僧摇手呼之。
复舒臂接置崎麓。
且谓之曰。
汝当居此。
汝当终此。
寻与其徒白此见。
皆曰天台山也。
当晋宋时。
僧光道猷法兰昙密居之。
于是先以十戒道品律仪导之。
仍使北诣慧旷律师受具足。
后居大贤山。
诵法花无量义普贤观等经。
仅二旬而淹彻靡滞。
光州苏山慧思禅师
盛以心观开四众。
又从而受业焉。
盖思之道。
得于就师。
就师得于最师也。
见思。
叹曰。
昔于灵山
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
今复来矣。
为示普贤道场。
说四安乐行。
由是依以行法花三昧。
始三夕定起诵经。
药王品所谓是真精进句。
豁然大悟。
洞见灵山佛会犹在。
遽诣思言所證。
曰非尔弗感。
非我莫识。
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于熙州白沙山禅定。
辄见思为释经指示。
后常代讲。
每执如意。
坐座侧听之。
谓其徒曰。
此儿义解有馀。
而定力不足。
故于三三昧三观智。
用有所恨耳。
既而辞之。
京师
金陵法喜等三十馀人。
创于瓦官寺弘道
仆射徐陵尚书毛喜
皆博达之士。
并传香法。
于是长干寺智辩。
延住宋熙天宫寺
僧幌请居佛窟白马。
警韶奉诚智文禅众慧令。
及梁朝宿德大忍法师
悉舍其先业从之。
禹穴慧荣庄严寺
素号义龙。
数致徵覈。
且自矜诞。
方舞其扇以逞。
扇忽堕。
咄曰。
禅定之力。
非散乱者所可干挠。
沙门法岁。
从旁抚背曰。
义龙今成伏鹿矣。
扇既堕地。
何以遮羞。
如是八载讫讲智度大论。
次开禅那法门。
利益所被为多。
未几始兴王出镇洞庭
过瓦官谈论。
深惬乃心。
勇施虔拜。
以尽其诚。
因叹曰。
畴昔之夜。
吾梦遭盗。
兹非软贼耶。
所谓毛绳截骨。
曳尾涂中
其不可脱去。
有甚于贼者。
先是青州僧定光
兼习定慧。
天台山
积四十馀年。
至是以昔所见故。
必欲徇缘归隐。
仍遣谢门人曰。
吾闻唇舌如弓。
心虑如弦。
音声如箭。
长夜虚发。
无所觉知。
是谓暗射。
则讲说是已。
又法门如镜。
方圆任像。
则禅定是已。
然吾初于瓦官寺坐者。
才四十人。
而半获證寤。
今兹坐者二百人。
而获證寤者。
才十人。
则世事之变。
可知矣。
今而后可各随所安。
吾亦欲从吾志也。
台山
相见。
曰。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招时乎。
时陈太建七年。
秋七月也。
顷之闻钟声满岩谷。
曰。
钟声集众。
得住之相。
于是遂上佛垄山南。
螺溪之源。
创庵焉。
曰且聊尔栖止。
俟国清时。
当有贵人
为立寺宇。
时莫测其言也。
既而行头陀于华顶
忽风霆魑魅。
音貌可畏。
又身烦痛。
先亲见形。
枕膝哀诉。
依止法忍
强软二魔并息。
寻有梵僧曰。
制敌胜怨。
可为勇矣。
宣帝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望也。
其割始丰县调。
以充众费。
蠲民两户。
供薪水役。
乐安陈郡袁子雄。
请讲净名。
尝见三道宝阶。
自空至地。
数十梵僧。
乘阶而降。
入堂礼拜。
手执香炉绕三匝。
久之乃灭。
一众叹异。
永阳王伯智
出抚吴兴
就山受戒。
且建方等忏法七日夜
在郡昼治事。
夜习观。
一日谓门人智越曰。
吾欲劝王脩福禳灾。
以为王已勤于进道。
若更有所言。
不知者以为佞也。
乃止。
俄王出猎。
堕马几绝。
为率众。
作观音忏法。
因而起。
凭几坐。
见僧擎炉。
进慰问王。
时王流汗。
未知所答。
僧乃绕王一匝。
痛遂止。
王著发愿
以示敬信。
辞多不录。
久之玺书徵授戒法。
始辞焉。
前后七使。
皆上手书。
于是黾勉出都。
诏乘羊车。
童子引导。
主书舍人翊从。
礼如国师阇黎故事。
迎入太极殿东堂。
讲智度论。
上与百寮。
陪筵以听。
因诏立禅众于灵耀寺
后仍于殿对上。
讲仁王经
僧正慧暅
僧都慧旷
京师大德。
皆致难。
辩对详敏。
执炉贺曰。
国家齐会者十馀席。
而忝当四讲。
自谓人莫抗衡。
然今太阳出矣。
而月星犹照。
不亦陋手。
晚住耀寺。
禅慧兼弘。
从者尤众。
诏袖美。
时方检括僧尼。
议将试经不通者罢道。
表谏曰。
调达诵六万象经。
不免地狱。
槃特诵一行偈。
获罗汉果。
所笃论者。
道何如耳。
岂关多诵哉。
诏停前议。
意以灵耀褊隘。
欲徙而他。
梦人翼卫严整。
自称冠达
请住三桥。
曰。
冠达梁武之法名也。
三桥其光宅乎。
徙居之。
上幸其寺大施。
又诏讲仁王经
上于众中拜伏。
如礼。
储后而下。
皆遵戒范。
故内出受法曰。
仰惟。
化导无方。
随机济物。
卫护国土。
汲引天人。
照烛光辉。
托迹师友。
比丘入梦。
符契之象久彰。
和上来仪。
高座之德斯炳。
是以翘心十地。
渴仰四依。
大小二乘。
内外两教。
尊师重道。
由来尚矣。
伏希。
俯提所谓。
世世结缘。
遂其本愿。
日日增长。
今奉请为菩萨戒师。
俄传香而泪下。
异哉。
金陵败覆。
杖策荆湘。
路次溢城。
老僧曰。
陶侃瑞像。
敬屈护持。
寻憩匡庐
慧远所缋文殊像。
依止不忍去。
顷而寇叛。
寺宇尽燬。
独兹山岿然。
则梦斯徵矣。
会隋氏混一区宇。
晋邸总淮海重任。
钦注德风。
欲承佩戒法。
奉以为师。
书请再三。
谦让未皇也。
后陈四愿。
一谓勿以禅法见期。
二谓不责其规矩。
三谓当戒范则去就重。
务传灯则去就轻。
要在通法。
勿嫌轻动。
四谓若丘壑念起。
则随心饮啄。
以卒残年。
于是王躬制文以请。
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扬州总管金城。
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即其所居。
传授香法。
既名王曰总持。
亦号顗曰智者
会毕施子丰腆。
尽以回施悲敬二田。
即欲辞去。
王固留。
曰已有成约。
何可爽也。
拂衣而起。
复于匡岭
旋归乡壤。
行道福。
以报地恩。
老幼迎候。
戒场讲座迨万。
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
赐额一音。
地昔荒险。
蛇兽交暴。
及立精舍。
暴遂止。
是春旱。
民讹以为神怒。
故率众。
诣泉所诵经。
感致云雨。
讹言随息。
江陵总管宜扬公王积于礼拜次。
战汗甚出。
谓人曰。
积屡御军。
临陈更勇。
未有今日之惧者。
是殆天龙所诃护欤。
晋王又遣手疏请。
答疏以辞。
至于再疏。
乃克赴。
净名疏。
应奉。
河东柳顾言
东海徐仪
受而宝藏之。
俾王事持。
后遣顾言致书。
请救萧妃之疾。
仍率侣。
建齐七日
行金光明忏。
至六日之夜。
异鸟飞入齐坛。
宛转若死。
俄而飞去。
且闻外有豕声。
曰妃当愈矣。
鸟死而生。
豕幽而显。
皆吉相也。
旦妃疾果瘳。
王大悦
旋台岳。
更行前忏。
立誓云。
若能于三宝有所益者。
当尽此馀年。
若其无益。
即当速化。
以遂往生。
因曰。
吾所以亟欲归山者。
正以冥告势将尽耳。
死后必累石植松
西南峰
以安厝焉。
上起白塔
使见者发心。
口授观心论及疏。
以贻训后来。
智越
剡县石城寺弥勒像前。
扫洒。
东壁施床。
多然香火。
即面西。
称弥陀观音势至以卧。
分道具。
为二分。
一奉弥勒。
一拟羯磨。
索三衣钵杖近身。
或以药进。
挥之曰。
药能遣病。
留残年乎。
病不与身合。
药何所遣。
年不与心合。
药何所留。
又进斋饮。
复挥之曰。
岂以步影为斋耶。
能无观无缘。
即真斋矣。
智晞曰。
子不闻观心论内之说乎。
何故纷纷。
以医药俗事扰人。
吾生劳毒器。
死悦归休。
世相。
不足多叹。
又手书七纸。
并净名疏。
犀角如意。
莲华香炉。
晋王
嘱累大法。
其书有曰。
如意香炉。
故所得于大王者。
还用奉赠以别。
庶几永布德香。
常保如意。
并唱法华无量寿赞说。
十如。
四不生。
十法界。
三观。
四教。
四无量。
六度等法。
或问行地位。
曰。
汝等懒种善根。
于他功德。
如盲问乳色。
蹶者访路。
吾不领众。
必净六根。
为他损己。
才获五品内位耳。
今诸师友来迎。
吾奚暇他顾哉。
但波罗提木叉。
是汝宗仰。
四种三昧。
是汝明导。
维那鸣钟磬。
以气尽为期。
戒哭泣者。
端坐而逝。
如入禅定。
寿六十七。
开皇十七年。
十一月二十四日也。
仁寿之季。
振锡被衣
七度现身。
六降山寺。
一游佛垄。
其灵异如此。
炀帝在御。
尤严饬祠塔。
内收管钥。
以谨启闭。
讳日即废朝。
遣使入山设祭。
中书令扬素。
乞躬临所事。
犹见其全身不散云。
且无恙时。
凡树生耳。
不待培植。
随采掇无所乏。
至是则虽培植。
无复得。
临海之民。
素业渔。
沪溪梁。
绵亘四百馀里。
以檀施之资。
从官买其地。
放生池
沙门慧拔表闻。
宣帝诏加严禁。
国子祭酒徐孝克
撰碑树海滨。
辞甚悲楚。
读者为堕泪。
后有黄雀。
群飞上寺。
鸣呼三日乃散。
以为鱼感吾德故然。
唐贞观间
复申明前禁焉。
法华疏止观门禅法等。
各数十卷。
净名疏三十七卷。
皆口授。
侍者灌顶
笔录行世。
造寺三十五所。
度僧四千馀人。
写经十五藏。
金装檀刻。
画缋尊像。
十万许躯。
受菩萨戒及习禅弟子。
不可胜纪。
的传业者。
三十二人。
释智顗
字德安
姓陈氏
颍川人也。
有晋迁都。
寓居荆州华容焉。
梁散骑孟阳公起祖之第二子也。
母徐氏梦。
香烟五采萦回在怀。
欲拂去之。
闻人语曰。
宿世因缘寄托王道。
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又梦吞白鼠。
如是再三。
怪而卜之。
师曰。
白龙之兆也。
及诞育之夜。
室内洞明。
信宿之间其光乃止。
内外胥悦。
盛陈鼎俎相庆。
乃火灭汤冷。
为事不成。
忽有二僧扣门曰。
善哉儿德所熏。
必出家矣。
言讫而隐。
宾客异焉。
邻室忆先灵瑞。
呼为王道。
兼用后相复名光道
故小立二名字。
参互称之。
眼有重瞳。
二亲藏掩而人已知。
兼以卧便合掌。
坐必面西。
年一纪来口不妄啖。
见像便礼逢僧必敬。
七岁喜往伽蓝。
诸僧讶其情志。
口授普门品。
初契一遍即得。
二亲遏绝不许更诵。
而情怀惆怅。
奄忽自然通馀文句。
岂非夙植德本业延于今。
志学之年士梁承圣元帝沦没。
北度硖州
依乎舅氏。
而俊朗通悟仪止温恭。
寻讨名师冀依出有。
年十有八。
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
授以十戒导以律仪。
仍摄以北度诣慧旷律师
地面横经具蒙指诲。
因潜大贤山。
诵法华经及无量义普贤观等。
二旬未淹三部究竟。
又诣光州苏山慧思禅师
受业心观。
又从道于就师。
就又受法于最师。
此三人者。
皆不测其位也。
每叹曰。
昔在灵山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即示普贤道场。
为说四安乐行。
乃于此山行法华三昧。
始经三夕。
诵至药王品。
心缘苦行。
至是真精进句。
解悟便发。
见共师处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
故思云。
非尔弗感。
非我莫识。
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入熙州白砂山。
如前入观。
于经有疑。
辄见思来冥为披释。
尔后常令代讲。
闻者伏之。
惟于三三昧三观智。
用以咨审。
自馀并任裁解。
曾不留意。
躬执如意。
在坐观听。
语学徒曰。
此吾之义儿。
恨其定力少耳。
于是师资改观名闻遐迩。
及学成往辞。
曰。
汝于陈国有缘。
往必利益。
既游南岳
便诣金陵
法喜等三十馀人在瓦官寺
创弘禅法。
仆射徐陵尚书毛喜等。
明时贵望学统释儒。
并禀禅慧俱传香法。
欣重顶戴时所荣仰。
长干寺大德智辩。
延入宋熙
天宫寺僧晃
请居佛窟。
斯由道弘行感故为时彦齐迎。
任机便动。
即而开悟。
白马警韶奉诚智文禅众慧命
梁代宿德大忍法师等。
一代高流江表声望。
皆舍其先讲欲启禅门。
率其学徒问津取济。
禹穴慧荣庄严寺
道跨吴会。
世称义窟
辩号悬流。
讲法故来设问。
数关徵覈莫非深隐。
轻诞自矜扬眉舞扇。
扇便堕地。
应对事理涣然清遣曰。
禅定之力不可难也。
沙门法岁。
背曰。
从来义龙今成伏鹿。
扇既堕地。
何以遮羞。
曰。
轻敌失势未可欺也。
绵历八周讲智度论。
肃诸来学。
次说禅门用清心海。
语默之际每思林泽。
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
其侧沧海无畔。
泓澄在于其下。
又见一僧摇手申臂至于坡麓挽上山云云。
以梦中所见。
通告门人。
咸曰。
此乃会稽天台山也。
圣贤之所托矣。
僧光道猷法兰昙密。
晋宋英达无不栖焉。
因与慧辩等二十馀人。
挟道南征隐沦斯岳。
先有青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积四十载。
定慧兼习。
盖神人也。
未至二年
预告山民曰。
大善知识当来相就。
宜种豆造酱编蒲为席更起屋舍用以待之。
陈始兴王出镇洞庭
公卿饯送。
回车瓦官与谈论。
幽极既唱贵位倾心。
舍散山积虔拜殷重。
因叹曰。
吾昨梦逢强盗。
今乃表诸软贼。
毛绳截骨。
则忆曳尾泥中。
仍遣谢门人曰。
吾闻闇射则应于弦。
何以知之。
无明是暗也。
唇舌是弓也。
心虑如弦。
音声如箭。
长夜虚发无所觉知。
又法门如镜。
方圆任象。
瓦官寺四十人坐。
半入法门。
今者二百坐禅。
十人得法。
尔后归宗转倍。
而据法无几。
斯何故耶。
亦可知矣。
吾自行化导可各随所安。
当从吾志也。
即往天台
既达彼山与相见。
即陈赏要。
曰。
大善知识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唤不乎。
惊异焉。
知通梦之有在也。
时以陈太建七年秋九月矣。
又闻钟声满谷。
众咸怪异。
曰。
钟是召集有缘。
尔得住也。
乃卜居胜地。
所住之北。
佛垄山南。
螺溪之源处。
既闲敞易得寻真。
地平泉清徘徊止宿。
俄见三人。
皂帽绛衣。
执疏请云。
可于此行道。
于是聿创草庵
树以松果
数年之间造展相从。
复成衢会。
曰。
且随宜安堵。
至国清时。
三方总一。
当有贵人禅师立寺堂宇满山矣。
时莫测其言也。
后于寺北华顶峰独静头陀。
大风拔木雷霆震吼。
魑魅千群一形百状。
吐火声叫骇异难陈。
乃抑心安
湛然自失。
又患身心烦痛。
如被火烧。
又见亡没二亲枕膝上陈苦求哀。
又依止法忍
不动如山。
故使强软两缘所感便灭。
忽致西域神僧。
告曰。
制敌胜怨乃可为勇。
多不
陈宣帝下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望也。
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
蠲两户民用供薪水。
天台山县名为安乐
陈郡袁子雄。
崇信正法。
常讲净名。
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
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
入堂礼拜。
手擎香炉绕三匝。
久之乃灭。
雄及大众同见惊叹山喧。
其行达灵感皆如此也。
永阳王伯智
出抚吴兴
与其眷属就山请戒。
又建七夜方等忏法。
王昼则理治。
夜便习观。
谓门人智越
吾欲劝王更修福攘祸可乎。
对云。
府僚无旧必应寒热。
曰。
息世讥嫌。
亦复为善。
俄而王因出猎堕马将绝。
时乃悟意。
躬自率众作观音忏法。
不久王觉小醒。
凭几而坐。
见梵僧一人。
擎炉直进问王所苦。
王流汗无答。
乃绕王一匝。
坦然痛止。
仍躬著愿曰。
仰惟天台阇梨
德侔安远道迈光猷。
遐迩倾渴振锡云聚。
绍像法之坠绪。
以救昏蒙。
显慧日之重光。
用拯浇俗。
加以游浪法门贯通禅苑。
有为之结已离。
无生之现前。
弟子飘荡业风沈沦爱水。
虽餐法喜
弗祛蒙蔽之心。
徒仰禅悦。
终怀散动之虑。
日轮驰骛。
义和之㘘不停。
月镜回干。
恒娥之景难驻。
有离有会叹息何言。
爱法敬法潺湲无已。
愿生生世世值天台阇梨
恒修供养如智积奉智胜如来。
药王觐雷音正觉。
安养兜率俱荡一乘(云云)其为天王信敬为此类也。
于即化移海岸法政欧闽。
陈疑请道日升山席。
意欲面礼。
将申谒敬。
顾问群臣。
释门谁为名胜。
陈暄奏曰。
瓦官禅师德迈风霜禅镜渊海。
昔在京邑群贤所宗。
今高步天台法云东蔼。
愿陛下诏之还都。
使道俗咸
因降玺书重沓徵入。
以重法之务不贱其身。
乃辞之。
后为永阳苦谏。
因又降敕。
前后七使。
手疏。
以道通惟人王为法寄。
遂出都焉。
迎入太极殿之东堂。
请讲智论。
有诏羊车童子列导于前。
主书舍人翊从登陛。
礼法一如国师阇梨故事。
陈主既降法筵。
百僚尽敬。
希闻未闻。
奉法承道。
因即下敕。
立禅众于灵曜寺。
学徒又结。
望众森然。
频降敕于太极殿讲仁王经
天子亲临。
僧正慧暅僧都慧旷京师大德。
皆设巨难。
接问承对盛启法门。
执炉贺曰。
国十馀斋。
身当四讲。
分文析义谓得其归。
今日出星收见巧知陋矣。
其为望未可加之。
然则江表法会。
由来诤竞不足。
之御法即坐。
肃穆有馀。
遂使千支花锭七夜恬耀。
举事验心。
之力也。
晚出住曜。
禅慧双弘。
动郭奔随倾意清耳。
陈主于广德殿下敕谢云。
今以佛法仰委。
亦愿示诸不逮。
于时检括僧尼。
无贯者万计。
朝议云。
落第者。
并合休道。
表谏曰。
调达诵六万象经。
不免地狱。
槃特诵一行偈。
获罗汉果。
笃论道也。
岂关多诵。
陈主大悦。
即停搜简。
是则万人出家。
一谏矣。
末为灵曜褊隘。
更求闲静。
忽梦一人。
翼从严正自称名云。
冠达也。
请住三桥。
曰。
冠达梁武法名。
三桥岂非光宅耶。
乃移居之。
其年四月
陈主幸寺修行大施。
又讲仁王。
于众中起拜殷勤。
储后已下并崇戒范。
故受其法。
云。
仰惟化导无方随机济物。
卫护国王汲引天人。
照烛光辉托迹师友。
比丘入梦。
符契之象久彰。
和上来仪。
高座之德斯炳。
是以翘心十地渴仰四依。
大小二乘内外两教。
尊师重道由来尚矣伏希俯提。
所请世世结缘遂其本愿。
日日增长。
今奉请为菩萨戒师。
便传香在手。
而睑下垂泪。
斯亦德动人主。
屈幸从之。
金陵败覆。
策杖荆湘路次盆城。
老僧曰。
陶侃瑞象敬屈护持。
于即往憩匡山
见远图缋。
验其灵也。
宛如其梦。
不久浔阳反叛寺宇焚烧。
独有兹山全无侵扰。
信护象之力矣。
未刬迹云峰。
终焉其致。
会大业在藩。
任总淮海。
承风佩德。
钦注相仍。
欲遵一戒法奉以为师。
乃致书累请。
初陈寡德。
次让名僧。
后举同学。
三辞不免。
乃求四愿。
其辞曰。
一虽好学禅。
行不称法。
年既西夕薳守绳床。
抚臆循心假名而已。
吹嘘在彼恶闻过实。
愿勿以禅法见期。
二生在边表长逢离乱。
身闇庠序口拙凉。
方外虚玄久非其分。
域间撙节无一可取。
虽欲自慎朴直忤人。
愿不责其规矩。
三徵欲传灯以报法恩。
若身当戒范。
应重去就。
去就若重传灯则阙。
去就若轻则来嫌诮。
避嫌安身。
未若通法而
愿许其为法。
勿嫌轻动。
四三十馀年水石之间因以成性。
今王途既一佛法再兴。
谬课庸虚沐此恩化
内竭朽力仰酬外护。
若丘壑念起。
愿随心饮啄以卒残年。
许此四心乃赴优旨。
王方希净戒。
如愿唯诺。
故躬制请戒云。
弟子基承积善生在皇家。
庭训早趍眙教夙渐。
福履攸臻妙机顷悟。
耻崎岖于小径。
希优游于大乘。
笑息止于化城
誓舟航于彼岸。
开士万行戒善为先。
菩萨十受专持最上。
喻宫室先基趾。
徒架虚空终不能成。
孔老释门咸资镕铸。
不有轨仪孰将安仰。
诚复能仁奉为和上
文殊冥作阇梨
而必藉人师显传圣授。
自近之远感而遂通。
波崙罄髓于无竭。
善才亡身于法界。
有明非徒臆说。
深信佛语幸遵时导。
禅师佛法龙象。
戒珠圆净定水渊澄。
因静发慧安无碍辩。
先物后己谦挹成风。
名称远闻众所知识。
弟子所以虔诚遥注。
楫远迎。
每虑缘差值诸留难。
师亦既至。
心路豁然。
披云雾即销烦恼。
今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扬州总管寺城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戒名为孝亦名制止
便智度归宗奉极。
作大庄严。
同如来慈普诸佛爱。
等视四生犹如一子云云。
即于内第躬传戒香。
授律仪法。
告曰。
大士为度远济为宗。
名实相符义非轻约。
今可法名为总持也
用摄相兼之道也。
王顶受其旨教曰。
大师禅慧内融。
导之法泽。
辄奉名为智者
自是专师率诱日进幽玄。
所获施物六十馀事。
一时回施悲敬两田。
愿使福德增繁用昌家国。
便欲返故林。
王仍固请。
曰。
先有明约事无两违。
即拂衣而起。
王不敢重邀。
合掌寻送至于城门。
顾曰。
国镇不轻道务致隔。
幸观佛化弘护在怀。
王礼望目极衔泣而返。
便溯流上江。
重寻匡岭
结徒行道频感休徵。
百越边僧闻风至者累迹相造。
又上渚宫乡壤。
以答生地恩也。
道俗延颈老幼相携。
戒场讲坐众将及万。
遂于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
敕给寺额。
名为一音。
其地昔惟荒崄神兽蛇暴。
创寺之后快无忧患。
是春亢旱。
百姓咸谓神怒。
到泉源帅众转经。
便感云兴雨霔。
虚诬自灭。
总管宜阳公王积。
到山礼拜战汗不安。
出曰。
积屡军阵。
临危更勇。
未尝怖惧顿如今日。
其年晋王又遗手疏请还。
辞云。
弟子多幸谬禀师资。
无量劫来悉凭开悟。
色心无作昔年虔受。
身虽疏漏心护明珠。
定水禅支屏散归
荷国镇蕃为臣为子。
岂寂四缘能入三昧。
电光断结其类甚多。
慧解脱人厥朋不少。
即日欲伏膺智断率先名教。
永汎法流兼用治国。
未知底滞可开化不。
师严导尊可降意不。
宿世根浅可发萌不。
菩萨应机可逗时不。
书云。
民生在三。
事之如一。
况覃释典而不从师。
今之慊言备沥素款。
成就事重请弃饰词。
答书云。
谬承人乏拟迹师资。
顾此庸微以非时许。
况隆今弥匪克当。
徒欲沈吟必乖深寄。
王重请云。
学贵承师事推物论。
历求法界厝心有在。
仰惟久殖善根非一生得初乃由学俄逢圣境。
南岳记莂说法第一。
无以仰过。
照禅师来具述此事。
于时心以域寸诚。
智者昔入陈朝
彼国明试。
瓦官大集众论锋起。
荣公强口先被折角。
两琼继轨才获交绥。
师赞叹嗟唱希有。
弟子仰延之始。
屈登无畏。
释难如流。
亲所闻见。
众咸瞻仰。
承前荆楚莫不归伏。
非禅不智。
验乎金口。
比释所谈。
智者融会甚有阶位。
譬若群流归乎大海。
此之包举始得佛意。
惟愿未得令得。
未度令度。
乐说不穷法施无尽。
乃从之重现。
令造净名疏。
河东柳顾言
东海徐仪
并才华冑绩。
应奉文义。
缄封宝藏。
王躬受持。
后萧妃疾苦。
医治无术。
王遣开府柳顾言等。
致书请命愿救所疾。
又率侣建斋七日
行金光明忏至第六夕。
忽降异鸟飞入斋坛。
宛转而死。
须臾飞去。
又闻豕吟之声。
众并同瞩。
曰。
此相现者。
妃当愈矣。
鸟死复苏。
表盍棺还起。
豕幽鸣显示斋福相
至于翌日
患果遂瘳。
王大嘉庆。
时遇入朝。
旋归台岳躬率禅门。
更行前忏。
仍立誓云。
若于三宝有益者。
当限此馀年。
若其徒生。
愿速从化
不久告众曰。
吾当卒此地矣。
所以每欲归山今奉冥告。
势当将尽。
死后西南峰上。
累石周尸植松覆坎。
仍立白塔
使见者发心。
又云。
商客寄金医去留药。
吾虽不敏。
狂子可悲。
仍口授观心论。
随略疏成不加点润。
学士智越
石城寺扫洒。
于彼佛前命终。
施床东壁面向西方。
称阿弥陀佛波若观音。
又遣多然香火。
索三衣钵杖。
以近身自馀道具。
分为二分。
一奉弥勒。
一拟羯磨。
有欲进药者。
答曰。
药能遣病。
留残年乎。
病不与身合。
药何所遣。
年不与心合。
药何所留。
智晞往曰。
复何所闻观心论内复何所道。
纷纭医药累扰于他。
又请进斋饭。
答曰。
非但步影而为斋也。
能无观无缘即真斋矣。
吾生劳毒器死悦休归。
世相如是不足多叹。
又出所制净名疏并犀角如意莲华香炉。
晋王别遗书七纸。
极该综词釆风标。
属以大法。
末乃手注疏曰。
如意香炉是大王者。
还用仰别。
使永布德香长保如意也。
便令唱法华经题。
赞引曰。
法门父母慧解由生。
本迹弥大微妙难测。
辍斤绝弦于今日矣。
又听无量寿竟。
仍赞曰。
四十二愿庄严净土。
华池宝树易往无人云云。
又索香汤漱口。
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教四无量六度等。
有问其位者。
答曰汝等懒种善根。
问他功德如盲问乳蹶者访路云云。
吾不领众必净六根。
为他损己。
只是五品内位耳。
吾诸师友从观音势至皆来迎我。
波罗提木叉是汝宗仰。
四种三昧是汝明导。
又敕维那
人命将终。
闻钟磬声增其正念。
唯长唯久气尽为期。
云何身冷复响磬。
世间哭泣著服皆不应作。
且各默然。
吾将去矣。
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有七。
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也。
灭后依有遗教而殓焉。
至仁寿末年已前。
忽振锡披衣犹如平昔。
七现重降山寺一还佛垄。
语弟子曰。
案行故业。
各安隐耶。
举众皆见悲敬言问。
良久而隐。
降灵龙象育神江汉
凭积善而托生。
资德本而化世。
身过七尺目佩异光。
解统释门行开僧位。
往还山世不染俗尘。
屡感幽祥殆非可测。
于蕃日。
遣信入山迎之。
因散什物标域寺院。
殿堂厨宇以为图样。
告弟子曰。
此非小缘所能缔构。
当有皇太子为吾造寺。
可依此作。
汝等见之。
后果如言。
事见别传。
往居临海
民以沪鱼为业。
𦌘网相连四百馀里。
沪溪梁六十馀所。
恻隐观心彼此相害。
劝舍罪业教化福缘。
所得金帛乃成山聚。
即以买斯海曲。
为放生之池。
又遣沙门慧拔。
表闻于上。
陈宣下敕。
严禁此池不得采捕。
国为立碑。
国子祭酒徐孝克为文树于海滨。
词甚悲楚。
览者不解堕泪。
时还佛垄如常习定。
忽有黄雀满空翱翔相庆。
鸣呼山寺三日乃散。
曰。
此乃鱼来报吾恩也。
至今贞观犹无敢犯。
下敕禁之犹同陈世。
此慈济博大仁惠难加。
又居山有蕈触树皆垂。
随采随出供僧常调。
若他涉蕈即不生。
因斯以谈。
诚道感矣。
所著法华疏止观门修禅法等。
各数十卷。
又著净名疏至佛道品。
有三十七卷。
皆出口成章。
侍人抄略。
而自不畜一字。
自馀随事流卷不可殚言。
皆幽指爽彻摛开天。
炀帝奉以周旋。
重犹符命。
及临大宝便藏诸麟阁。
所以声光溢于宇宙。
威相被于当今矣。
而枯骸特立端坐如生。
瘗以石门关以金钥。
所有事由一关别敕。
每年讳日必废朝。
预遣中使就山设供。
尚书令杨素
性度虚简事必临信。
乃陈其意。
云何枯骨特坐如生。
敕授以户钥令自寻视。
既如前告得信而归。
东西垂范化通万里。
所造大寺三十五所。
手度僧众四千馀人。
写经一十五藏。
金檀画像十万许躯。
五十馀州道俗受菩萨戒者。
不可称纪。
传业学士三十二人。
习禅学士散流江汉
莫限其数。
沙门灌顶侍奉多年。
历其景行可二十馀纸。
终南山龙田寺沙门法琳
夙预宗门观传戒法。
以德音遽远拱木俄森。
为之行传广流于世。
隋炀末岁巡幸江都
梦感智者言及遗寄。
自制碑。
极宏丽。
未及镌勒。
值乱便失。
释智顗
字德安
姓陈氏
颍川人也。
母徐氏。
梦香烟五彩萦回在怀。
欲拂去之。
闻人语曰。
宿世因缘寄托生道。
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又梦吞白鼠。
如是再三。
怪而卜之。
师曰。
白龙之兆也。
及诞育之夜室内洞明。
信宿之间其光乃止。
忽有二僧扣门曰。
善哉儿德所重必出家矣。
言讫而隐。
年十八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
一日因说禅门用清心海。
语默之际每思林泽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
其侧沧海无畔泓澄。
在于其下又见一僧。
摇手伸臂至于岐麓。
上山。
以梦中所见通告门人。
咸曰。
此乃会稽天台山也。
圣贤之所托矣。
先有清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积四十载。
定慧兼习。
盖神人也。
未至二年预告山民曰。
大善知识当来相就。
宜种豆造酱编蒲为席。
更起屋舍用以待之。
天台既达彼山。
相见即陈赏要。
曰。
大善知识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唤不乎。
惊异焉。
知通梦之有在也。
又闻钟声满谷。
众咸怪异。
曰。
钟是召集有缘尔得住也。
乃卜居胜地。
所住之北佛垄山南螺溪之源。
处既閒敞易得寻真。
地平泉清徘徊止宿。
俄见三人皂帻绛衣。
执疏请云。
可于此行道。
后于寺北华顶峰
独静头陀。
大风拔木雷霆震吼。
螭魅千群一形百状。
吐火声叫骇畏难陈。
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
又患身心烦痛如被火烧。
又见亡殁二亲枕头膝上陈苦求哀。
又依止法忍不动如山。
故使强软两缘所感便灭。
忽致西域神僧告曰。
制敌胜怨乃可为勇。
常讲净名。
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
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
入堂礼拜。
手擎香炉绕三匝。
久之乃灭。
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
敕给寺额名为一音。
其地昔唯荒崄神兽蛇暴。
创寺之后快无忧患。
是春亢旱。
百姓咸谓神怒。
到泉源帅众转经。
便感云兴雨注。
虚谣自灭。
晋王萧妃疾苦医治无术。
王遣开府柳顾言等。
致书请命。
愿救所疾。
又率侣建斋七日
行金光明忏。
至第六夕。
忽降异鸟飞入斋坛。
宛转而死须臾飞去。
又闻豕吟之声。
众并同瞩。
曰。
此相现者妃当愈矣。
鸟死复苏表盖棺还起。
豕幽鸣显示斋福相
至于翌日患果遂瘳。
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有七。
字德安
姓陈
颖川人。
有晋迁都。
寓居荆州华容
梁散骑益阳公第二子也。
母徐氏。
梦香烟五彩。
荣回在怀。
及诞育之夜。
室内洞明。
忽有二僧扣门曰。
善哉儿德。
必当出家。
言讫而隐。
宾客异焉。
眼有重瞳。
卧便合掌。
坐必面西。
年大以来。
口不妄啖。
见像便礼。
逢僧必敬。
年十有八。
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
授以十戒道品。
律仪仍摄。
即诣慧旷律师
北面横经。
具蒙指诲。
因潜大贤山。
诵法华经。
及无量义。
普贤观等。
二旬未淹。
三部究竟。
又诣光州苏山慧思禅师受业。
文从道于就师。
就又受法于最师。
此三人者。
皆不测其位也。
每叹曰。
昔在灵山
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
今复来矣。
即示普贤道场。
为说四安乐行。
乃于此山。
行法华三昧。
始经三夕。
诵至药王品。
心缘苦行。
至是真精进句。
解悟便发。
见共师处。
灵鹫山七宝净土。
听佛说法。
故思云非尔弗感。
非我莫识。
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入熙州白沙山。
入观于经有疑。
辄见思来。
冥为披释。
尔后常令代讲。
闻者伏之。
唯于三三昧三观智。
用以咨审。
自馀并任解裁。
曾不留意。
及学成往辞。
曰。
汝于陈国有缘。
往必利益。
既游南岳
便诣金陵
法喜等三十馀人。
瓦官寺
创弘禅法。
仆射徐陵
尚书毛喜等。
明时贵望。
学统释儒。
并禀禅慧。
俱传香法。
欣重顶戴。
时所荣仰。
长干寺大德智辩。
延入宗熙。
天宫寺僧晃
请居佛窟。
语默之际。
林泽。
乃梦。
岩崖万重。
云日半垂。
其侧沧海。
无畔泓澄。
在于其下。
又见一僧。
摇手伸臂。
至于岐麓。
上山。
门人咸曰。
此乃会稽天台山也。
青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积四十载。
定慧兼习。
盖神人也。
未至二年
预告山民曰。
大善知识
当来相就。
直种豆造酱。
编蒲为席。
更起屋舍。
用以待之。
会往天台
既达彼山。
相见。
即陈赏要。
曰。
大善知识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
相换不乎。
惊异焉。
又闻钟声满谷。
众咸怪异。
曰。
钟是召集有缘。
尔得住也。
乃卜居胜地。
所住之北。
佛垄山南。
螺溪之源。
处既闲敞。
易得寻真。
地平泉清。
徘徊止宿。
俄见三人。
皂帻绛衣。
执疏请云。
可于此行道。
于是聿创草庵
树以松果
数年之间。
造展相从。
复成衢会。
曰。
且随宜安堵。
至国清时。
三方总一。
当有贵人
禅师立寺。
堂宇满山矣。
陈宣帝下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望也。
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
蠲两户民。
用供薪水。
天台山县。
名为乐安
陈郡袁子雄。
崇信正法。
常讲净名。
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
有数十梵僧。
乘阶而下。
入堂礼拜。
手擎香炉。
三匝。
久之乃灭。
雄及大众。
仝见惊叹。
永阳王伯智
出抚吴兴
与其眷属。
就山请戒。
又建七夜方等忏法。
王昼则理治。
夜便习观。
谓门人智越
吾欲劝王更修福禳祸可乎。
对云。
府僚无旧。
必应寒热。
曰。
息世讥嫌。
亦复为善。
俄而王因出猎。
堕马将绝。
时乃悟意。
躬自率众。
作观音忏法。
不久王觉小醒。
凭几而坐。
见梵僧一人擎炉直进。
问王所苦。
王流汗无答。
乃绕王一匝。
翕然痛止。
仍躬著愿文。
于即化。
移海岸法政瓯闽。
陈疑请道。
日升山席。
意欲面礼。
将伸谒敬。
顾问群臣。
释门谁为名胜。
陈暄奏曰。
瓦官禅师
德迈风霜。
禅境渊海。
昔在京邑
群贤所宗。
今高步天台
法云东蔼。
愿陛下诏之还都。
使道俗咸
因降玺书。
重沓徵入。
前后七使。
手疏。
以道通。
惟人王为法寄。
遂出都焉。
迎入太极殿之东堂。
请讲智论。
有诏。
羊车童子引导于前。
主书舍人翊从登阶。
礼法一如国师阇梨故事。
陈主既降法筵。
百僚尽敬。
希闻未闻。
奉法承道。
因即下敕。
立禅众于灵耀寺
学徒大结。
望众森然。
频降敕于太极殿
讲仁王经
天子亲临。
僧正慧暅
僧都慧旷
京师大德。
皆设巨难。
接问承对。
盛启法门。
执炉贺曰。
国十馀斋。
身当四讲。
分文析义。
谓得其归。
今日出星收。
见巧知陋矣。
陈主于广德殿下敕谢云。
今以佛法仰委。
亦愿示诸不逮。
于时检括僧尼。
无贯者万计。
朝议云。
落第者。
并合休道。
表谏曰。
调达诵六万象经。
不免地狱。
盘特诵一行偈。
获罗汉果。
笃论道也。
岂关多诵。
陈主大悦。
即停搜简。
末为灵耀褊隘。
更求闲静。
忽梦。
一人翼从严正。
自称名云。
冠达也。
请住三桥。
曰。
冠达
梁武法名。
三桥岂非光宅耶。
乃移居之。
其年四月
陈主幸寺。
修行大施。
又讲仁王。
于众中。
起拜殷勤。
储后已下。
并崇戒范。
会大业在藩。
任总淮海。
承风佩德。
钦注相承。
欲遵一戒法。
奉以为师。
乃致书累请。
扬州总管金城。
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即于内第。
躬传戒香。
授律仪法。
王顶受其旨。
欲返故林。
王固请。
拂衣而起。
王不敢重邀。
合掌寻送。
至于城门。
王礼望目极。
衔泣而返。
便沂流上江。
重寻匡岭
结徒行道。
频感休徵。
百越边僧。
闻风至者。
累迹相造。
遂于当阳县玉泉山
立精舍。
其地昔惟荒崄。
神兽蛇暴。
创寺之后。
快无忧患。
是春亢旱。
到泉源。
帅众转经。
便感云兴雨注。
总管宜阳公王积。
到山礼拜。
战汗不安。
出曰。
积屡军阵。
临危更勇。
未尝怖惧。
顿如今日。
其年晋王
又遣手疏请还。
后萧妃疾苦。
医治无术。
王遣开府柳顾言等。
致书请命。
愿救所疾。
又率侣建斋七日
行金光明忏。
至第六夕。
忽降异鸟。
飞入斋坛。
宛转而死。
须臾飞去。
又闻豖吟之声。
众并仝瞩。
曰。
此相现者。
妃当愈矣。
至于翌日
患果遂瘳。
王大喜庆。
时遇入朝。
旋归台岳。
躬率禅门。
更行前忏。
仍立誓云。
若于三宝有益者。
当限此馀年。
若其徒生。
愿速从化
不久告众曰。
吾当卒此地矣。
所以每欲归山。
今奉冥告。
势当将尽。
死后安措西南峰上。
累石周尸。
植松覆坎。
仍立白塔
使见者发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仪
道仪
本姓贾
雁门娄烦慧远之姑。
出𡣪同郡解直。
直为寻阳亡。
年二十二。
弃舍俗累披著法衣。
聪明敏哲博闻强记。
诵法华经讲维摩小品。
精义妙理因心独悟。
戒行高峻神气清邈。
闻中畿经律渐备讲集相续。
晋泰元末乃至京师住何后寺。
端心律藏妙究精微。
身执卑恭在幽不惰。
衣裳粗弊自执杖钵。
清散无矫道俗高之。
年七十八遇疾已笃。
执心弥励诵念无殆。
弟子请曰。
愿加消息冀蒙胜损。
答曰。
非所宜言。
言绝而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昙邕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生杨氏
关中人
少仕伪秦。
卫将军
长八尺。
雄武能立事。
太元八年
从符坚南寇。
为晋所败。
长安
师事安公。
安化
又事慧远
倒志经论。
多所通解。
且屡为入关。
致书罗什
专对不辱。
流辈忌之。
以微罪遣
识其意。
无忤容。
独结庐于山之西南居焉。
山神来乞戒。
如法授之。
神施以外国匕箸。
精巧特异。
亡。
奔赴号恸如礼。
后殁于荆州竹林寺
释昙邕
姓杨氏
关中人
少仕伪秦为卫将军
形长八尺雄武过人。
太元八年从符坚南𡨥。
为晋军所败。
还至长安
因从安公出家。
安公既往。
复事远公
后又于山之西南营立茅宇。
与弟子昙果澄思禅门。
尝于一时果梦见山神求受五戒果曰。
家师在此可往咨受。
少时见一人著单衣帢风姿端雅从者二十许人请受五戒。
以果先梦知是山神。
乃为说法授戒。
神䞋以外国匕箸。
礼拜辞别倏忽不见。
临亡之日奔赴号踊。
后往荆州卒于竹林寺
释昙邕
姓杨
关中人
少仕伪秦至卫将军
形长八尺雄武过人。
太元八年从符坚南征。
为晋军所败。
还至长安
因从安公出家。
安公既往。
南投庐山远公为师。
内外经书多所综涉。
志尚弘法不惮疲苦。
后为入关致书罗什
凡为使命十有馀年。
鼓击风流摇动峰岫。
强捍果敢专对不辱。
京师道场僧鉴挹其德解。
请还杨州
高遂不果行。
神足高抌者其类不少。
恐后不相推谢。
因以小缘托摈出。
奉命出山容无怨忤。
乃于山之西南营立茅宇。
与弟子昙果。
澄思禅门。
尝于一时果梦见山神求受五戒。
果曰。
家师在此可往咨受。
后少时见一人著单衣帽风姿端雅从者二十许人请受五戒。
以果先梦知是山神。
乃为说法授戒。
神䞋以外国匕筋。
礼拜辞别。
倏忽不见。
临亡之日。
奔赴号踊痛深天属。
后往荆州卒于竹林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灵璨南北朝末隋初 549 — 6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9—618 【介绍】: 僧。
怀州人
慧远门人。
游学相、邺间,研蕴正理,深明十地。
随师入关,住长安大兴善寺。
文帝开皇十七年,敕补为众主,住净影寺弘法。
仁寿间,送舍利于怀、泽二州,颇有异迹。
后住大禅定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怀州远公门人也。
游学邺都
研蕴正理。
十地涅槃备经讲授。
俦侣十人。
远公入关。
大兴善寺
开皇十七年
诏补众主。
净影寺
仁寿置塔诏送舍利于怀州长水寺。
顷又送泽州
古贤谷景净寺
起塔。
泽固远公生地。
初至州治。
阅旬浃间。
十八种相前后迭起。
复徙大禅定寺
唐武德初
卒于所住春秋七十。
释灵璨
怀州人
远公之门人也。
禀志淳直宽柔著称。
游学相邺研蕴正理。
深明十地涅槃。
备经讲授。
入关。
十数之一也。
大兴善
后为远公去世。
众侣无依。
开皇十七年
下敕补为众主。
净影寺传扬故业。
积经年稔。
仁寿兴塔。
降敕令送舍利于怀州长寿寺
初建塔将下。
感一雄雉集于函上。
载飞载止。
曾无惊惧。
与受三归。
便近人驯扰似如听受。
回头鼓舞欣跃自娱。
覆勘其形实非雉也。
身具五采羽毛希世。
以状奏闻。
敕勘瑞图。
云彩鸾也。
令寺僧执之放于北山
飞鸟群迎鸣唳而去。
又感异迹。
三十馀步直来塔所。
不见还踪。
四月八日
将入石函。
又放光明。
旋环隐没。
道俗崩踊无不发心。
仁寿末年
又敕送于泽州古贤谷景净寺起塔。
远公之生地也。
初至州治。
半月之间。
十八种相前后迭起。
或如星光绕旋。
或如丹气碧云紫霞白雾。
罗布上空。
照烛城郭。
及映阛阓。
数万道俗同时一见。
送至基所光如列宿。
大小交错数亦无量。
更有诸相具如别传。
后住大禅定。
如旧所传。
武德之初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务本北宋 998 — 1080年三月八日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务本,未知何许人,亦不详其氏族。
出家时年二十四,后得法于琅琊觉禅师
其弟子十有一人,居第二。
开悟甚早,福慧兼修,有无并鬯。
宋仁宗时,诏主当阳玉泉寺
庆历八年荆门军守谢公,翩然来游,谓:“如此名胜,昔贤留题,当复不鲜。
因录唐人自曲江至齐已,得诗八篇,谢公鑴之石,立于蒙惠之侧。
嘉祐六年,命契宁等募造铁塔,高七丈,为级十有三,重百二十万两,逾年而成,其发愿词曰:“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愿力深弘,故寿诸金石,永垂不朽。
每说法,学侣万指,有文宣、可忠、知忍、知藏、慧远宗道、怀远、怀静诸子辅翊法化,首出当机,皆一时禅望,有声铮铮,故玉泉宗风冠于三楚
邑令左侯为请于朝,锡号悟空,并赐紫衣。
元丰三年三月八日示寂,寿八十三,腊五十九,玉泉四十年,寂之日集众为说法要,曰:“平日横说竖说,东喝西喝,有时扬眉眴目,有时鼓掌擎拳,祇为诸人不察,微露锋芒,若逐色寻声,白云万里。
”又举“荆州白马寺照禅师常云‘快活!
快活!
’及临灭时便叫‘苦!
苦!
’且云‘阎罗王来取我也!
院主问曰: ‘和尚当日被节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若是?
’照举枕子曰:‘汝当日是?
如今是?
院主无对,照便入灭。
今我临灭度时,汝等看是快活?
是苦苦?
”众无语,遂泊然坐化,塔于罗汉山麓。
宣宗说兼通,教禅双彻,陆沈众中,人莫之识。
嘉祐间玉泉务本崇以殊礼,使之领众,导扬法旨,学者宗之。
可忠者,安州大安山住持也,禅思莹澈,教眼尤精,闻玉泉道声鬯楙,欲一窥真际,振锡来游,务本以“最乐堂”处之,遂终老焉。
务本既寂,付法于齐月。
宋崇宁时,改玉泉护国寺,以加封关壮缪为“崇宁护国真君”,乃改寺额,故《续传镫或称护国
齐月上堂,僧问:“壁立千仞,水泄不通,还许学人请益也无?
”齐月曰:“正令已行。
”乃曰:“穷外无方,究非内里,应用万般,无可比拟,分明向你诸人,佛性精魂总不是。
”齐月既老,传席于其徒慧,耀续传薪,禅风倏馥。
僧问:“有物先天地,无心本寂寥。
未审是何物?
”慧曰:“一铤墨。
”曰:“恁么,则耀古腾今去也!
”慧曰:“作甚么生是耀古腾今的?
”僧喝,亦喝。
上堂:“好个时节,谁肯承当?
苟或无人,不如惜取。
”良久曰:“弹雀夜明珠。
”盖是时,荆门玉泉导师相继演化诸方,正未艾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净辩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齐州人俗姓韦
少习儒术,遍览典籍,谙诸家言。
后出家。
文帝开皇中入京依止远公净影寺
又从迁尚受大乘,精研大乘法以终。
释净辩
姓韦
齐州人
少涉儒门备闻丘索。
孔墨庄老是所询谋。
忽厌浮假屏迹出家。
经律具尝薄通幽极。
复缠名教避世山林。
受习禅门息缘静虑。
开皇隆法入住京师
依止远公净影寺
更学定境。
又从迁尚受摄大乘。
积岁研求遂终此业。
曾与故友因事相乖。
彼加言谤。
终不雪。
及委由问答曰。
吾思其初结交也情欣若弦岂以后离复陈其失。
时以此高之。
后敕召送舍利于衡州岳寺。
本号大明。
陈宣帝思禅师之所立也。
行达江陵
风浪重阻三日停浦。
波犹未静。
又迫严程。
忧遑无计。
乃一心念佛。
衡波直去。
即蒙风止安流沿下。
既入湘水沂流极难。
又依前念举帆利涉。
不盈半月便达衡州
及至岳寺附水不堪。
巡行山亭平正可搆。
正当寺南而有伏石。
乃执炉发愿。
必堪起塔愿降祥感。
便见岳顶。
白云从上而下。
广可一匹长四十里。
至所迀基三转旋回。
久久自歇。
又感异香形如削沈。
收获数斤气烟倍世。
道俗称庆。
因即搆成。
初此山僧顗禅师者。
通鉴僧也。
曾有一粒舍利。
欲建大塔。
在寺十年都无异相。
及今送至乃扬瑞迹。
黄白大小聚散不定。
当下之日。
衡山县治显明寺塔。
放大光明遍照城邑。
道俗同见。
古老传云。
此寺立来三百馀年。
但有善事必放光明。
经今三度。
将非王弘福思与众同。
感见之来诚有由矣。
欣斯瑞迹。
合集前后见闻之事。
为感应传一部十卷。
后兴禅定复请住之。
大业末年终于此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何绍基清 1800 — 18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00—1874 【介绍】: 湖南道州人字子贞号东洲一号猿叟
凌汉子。
道光十六年进士
咸丰初四川学政
曾典福建等乡试。
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
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
据《大戴记》考證《礼经》。
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
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诗文集》、《说文段注驳正》等。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一号猿叟道州人
道光丙申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有《东洲草堂诗钞》。
词学图录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
湖南道州(今道县)人。
道光进士,工经术词章,尤精于说文考订之学和金石碑版文字。
其书法以唐代颜真卿为根基,上溯周秦、两汉篆隶,下至六朝南北碑拓,晚年则隶篆真行融为一体,卓然自成一家。
亦善篆刻。
病逝于苏州省寓,葬于长沙南郊。
东洲草堂诗·自序
童年即学为诗,弱冠时多拟古乐府。
辛巳南旋,稿本落水失去。
嗣于经史说文考订之学,耆之日深。
虽不废吟咏,非所专习也。
性既平拙,复守严训,一切豪诞语、牢骚语、绮艳语、疵贬语,皆所不喜,亦不敢也。
先公之言曰:「立身涉世,除却克己慎独,更无著力处。
」诗文之道,何能外是?
十年以来,庆涵日事蒐辑,兹最录丙寅以前诗,得二十七卷,求弁言于检端,因书此为儿孙勖。
同治六年丁卯仲冬月,猿叟何绍基识。
时年六十有九
使黔草·朱琦序
余曩举进士,出何文安公之门,与其嗣君子贞游。
其后论诗,益相得。
去年子贞典黔试,有谓黔之地僻,以子贞之使黔而小之者。
子贞笑曰:「尽吾诚为之,人才何遽不出于是?
」既而使归,其所拔士为直省冠。
已复出示其诗数百篇,则皆使车之暇,登陟山川,怀古感事,及友朋唱酬之作。
子贞尝为余言:「吾之为诗,以达吾意而已。
吾有所欲言,而吾纵笔追之,而即得焉,此天下之至快也。
吾有所欲言,心知其然,而手不与之相肖焉,此不可以责之手也。
庄周有言:『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所积者诚厚矣,而非徐而俟之,亦不能以诣其至。
譬诸水然,循河而下,由龙门砥柱过洛、汭,至大陆而播为九,不知几经曲折而不能以骤而至也。
山溪之间暴涨,秋潦乘之,所谓其涸可立而待者也。
河之大,百川所汇,蛟龙生焉,浑浑泡泡,而卒以至于海,此其故何哉?
其所受者多,其气郁而不可以遏也。
是故古之君子未尝汲汲求襮于世,而厚而积之,以竣其自得。
子贞平日既肆力于经史百子、许郑诸家之学。
其所为诗,不名一体,随境触发,郁勃横恣,非积之厚而能达其意所欲出者,不能尔也。
韩退之云:「诸子百家之书,未尝得而不读。
」是厚而积之之谓也。
又曰:「取于心而注于手,汩汩然其来。
」是积之厚而又能达之之谓也。
又曰:「大之为江海,明之为日月,幽之为鬼神,变之为雷霆风雨,皆是也。
」如曰必江海、日月、鬼神、雷霆风雨而后可以纵吾奇、骋吾气,而细者则绌焉,隘者则穷焉,常者则窘焉,近者则遗焉,则是终日游于广漠之野,天池之滨,而谓沼沚不足以嬉,园囿不足以适也,则是测天之高,量地之深,谈六合之外,九州之远,而谓布指不足以知寸,布肘不足以知尺也,其可乎哉?
夫厚而积者,无不积也,亦无不达也。
求马冀北,固有马矣,而谓寻常槽枥之间无马乎哉?
吾尝见古之善相士者,或卜之岩野,或取之管库,或得之耕钓,穷乡僻壤,获一士焉,往往拔奇于通都大邑之外。
诗亦犹是也。
边徼荒寒之气,数百年来,郁而不发,一经抉涤,其雄怪幽邃,使览者目吁口咍,诧为名山巨泽之所未有,是则子贞之诗之能自极其才若此。
而其所以校士之勤,与其畴昔所以论诗之旨,亦无以逾于此矣。
请即书以为使黔诗叙。
时在道光乙巳季秋桂林朱琦
使黔草·梅曾亮序
古今治诗者多矣。
有专于诗者之诗,有其人其学不专于诗者之诗。
专于诗者,句磨而字琢之,劳其神而苦其心,矻矻然举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诗之知。
若夫不专于诗者,六经诸子,百家之说,有一不知焉,吾耻也,诗古文词、金石、丹青、书法,有一不能焉,吾病也。
其于诗也,特其无所不能者之一能,而非其专能也。
吾友子贞,自贵州考官归,以所得诗见示,读之求其专似一古人者而不得也。
其所谓不专于诗者之诗乎?
故不知其为汉魏、为六朝、为唐宋?
自成为吾之诗而已。
不必其诗之古宜似某,诗之律宜似某,自适其适而已。
吾意所欲言者,声之于口,形之以手而已矣。
子贞迹近而心远,其自守坚,其智深能静,畀以事无不可任者,而温温于侍从之职,乃以其汪洋之才,沈毅之姿,自恣于六经、诸子百家、诗古文词、金石、丹青、书法之学,其于学,亦直寄焉而已。
子贞之学,固不足以尽子贞之人,况其诗又何足以尽其学乎?
其不工焉,非其所惜,其工焉,亦非其沾沾自喜者也。
不然,使子贞而专于诗,举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诗之知,则真诗人矣,而失吾子贞矣。
固不乐乎以彼而易此也。
上元梅曾亮叙。
使黔草·戴絅孙序
古称壮游者曰张骞,然未尝以能文章著。
司马子长,雄于文矣,而又善游,其疏古奇宕之气,毕见于《史记》一编。
顾其纪游者,亦不闻以诗传也。
康乐而后,唐则杜老之于蜀,韩退之柳子厚之于潮、于,并能以高才健笔,斧藻山川。
然或者沦落依人,行吟憔悴,而谪臣逐吏之所感触,其志苦,其忧深,后之览者,尚友其人,岂能不悲其遇哉?
若吾友何君子贞之游,则异是。
子贞之游,奉使而出也。
郑康成之注《皇华》曰:「言臣出使,能扬君之美,延其誉于四方,则为不辱命也。
」故其诗曰:「每怀靡及。
」而诹谋度询,必咨于周叔孙,穆子之所云五善而重之以六德者欤?
子贞翰林有年,劬学渊思,嗜古不倦,其所为文章,非今世人之所为文也。
性复善游,凡厥舟车所涖,巨泽名山,崇岩邃谷,他人所不欲至,不能至者,皆必穷其源、跻其巅而后止。
犹忆前此使闽之岁,副之者为上犹蔡玉山观察,余与玉山同官水部,迨其归访之,述子贞游迹甚详,盖其性之所好,不自知其然而也。
国家稽古右文典试之官,天子遴之至慎,诹谋度询,岂厌于详?
子贞之使黔,其所拔取皆得人,可不谓访善于周者乎?
今读其诗,凡三卷,其中述先德,念将母,书画标题,友朋赠荅,固不独以纪游见,而其「每怀靡及」者,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推此志也,是毛公之所谓「忠信为周」,兼五善而备夫中和矣。
至其所以为诗,则吾固曰,非今世人之所为文也。
其疏古奇宕之气,殆将与司马氏及杜陵昌黎柳州诸君驰骋上下于二千年间,而自成其为子贞也乎!
昆明戴絅孙
使黔草·苗夔序
辛卯举优贡,壬辰应朝考至都,同年咸集,独与何子贞、张石舟以说经讲小学最相得。
嗣后或聚或散,然聚之时较多。
今日俱在都下子贞作《村谷论心图》,画此三人,披蓑戴笠,藉草田间,盖气味之相近,而缘法之深如此。
余与石舟俱潦倒名场,子贞进士,为翰林典试闽、黔,命使然欤?
抑其才所自致欤?
顾其闲冷拙直之性,不能随俗俯仰,则固与余二人同。
余数十年为许氏形声之学,专研古韵于《毛诗》、《楚词》、汉魏歌谣,几于澜翻舌本,乃不能为诗。
偶作小篇,閟之惟恐人见。
子贞见之,辄誇为有温柔敦厚遗意,余不解所谓,或者芳臭气泽浸润不觉邪?
子贞之诗,横览万象,兀傲雄浑,余莫测其所自出。
尝叩之曰:「子于注疏、《说文》及史志、金石之学,用心勤矣,何以作诗能笔端狡狯变化如此?
子贞曰:「作诗必是诗,定知非诗人。
然则作诗必诗人,讵得为诗乎?
」余无以应也。
岁癸卯子贞集同人鸠资,创建亭林顾先生于城西慈仁寺西隅隙地。
每岁春秋及先生生日,皆举祀事。
尝有《春禊》《秋禊》二图,同人多赋诗纪事。
讫今计之,前此与祭者:汤海秋徐星翁已逝,苏赓堂陈颂南许印林、王雘轩、冯敬亭、赵伯厚朱伯韩郑浣香、叶东翁、王子怀杨墨林、子言兄弟皆先后归里,罗椒生朱亮甫庄卫生魏默深俱外擢。
后至者来往无定,惟余与石舟、子贞则每举咸在。
余之学私淑亭林子贞、石舟则皆读亭林书而仰止行止者也。
余老矣,秉烛之光所造能复几何?
子贞、石舟,吾见其日进,未知所止也。
诗之一端,岂足以尽子贞乎?
然其平日于诗文,未尝苟作,命意措词,必有自立处。
甲辰使黔诸什,怀先德,念将母,思得人以报国,固已植基忠孝。
至叙述山川,留连古迹,亦俱摅发心得,自成骨貌。
阅者即此三卷诗,亦可见其才地学术之大凡矣。
子贞家潇湘最深处,生于先丈文安公未遇时,太夫人尝襁儿采薪行汲。
子贞幼历寒苦,后虽为贵公子,乃健步善游南北,应试二十年,芒屦箬笠,打碑访古,雨餐云卧,遇者不知为何许人。
通籍后,使车所至,奇山秘壑,探幽蹑险,不能自休。
每为余纵谈及之,目足俱为飞动。
余虽蹇步,憾未能相从于猿蹊鸟路间也。
读所为诗,一如其所纵谈,而模写特异,又有非言语所能肖者,吾何以名之乎?
《使黔诗草》既出,同人咸乐为之叙,余亦思效颦。
子贞曰:「止许骂,不许赞
」余笑曰:「自有能骂者,而仙露不忍,又不能也。
河间苗夔
使黔草·张穆序
古人之文之诗之书,所以能造极诣微,随其才大小,卓然自成一家者,无它,各本学问识力所到,而正出之,奇出之,迂回出之,务肖其性情。
无所谓法而法自立,无所谓格而格自高。
自摹儗规放之说兴,于是学者不事读书养气,餍饫性情,而矫揉造作,寻声觅响,诩诩然曰:此于古为某家,此于古为某格。
如此,则为文为诗为书;不如此,则非文非诗非书也。
呜呼!
操是说也,天下岂复有真文诗书邪?
优孟衣冠,纵复一一似之,吾固将舍旃而古人与居,亦复何苦敝有用之聪明材力,为是傀儡之戏邪?
虽然,建九成之台,豪无凭藉,一木一石,躬自营运,非积数十年之力,不能舍古人而独成。
其为我则何如?
摹儗规放者之取径捷,托地高,见信于人速也。
然则世之甘于逐人嚬笑以为喜愠者,乃便于空心高腹之秘计,夫又何怪其然乎?
穆能为是说而行不逮,故藏其言于心,未敢辄以语人,独数数与子贞同年论之。
子贞之才,涵演莽苍,足以达其学问识力,而与性情日厚。
今天下何太史书,布满屋壁,无人不矜赏郑重之至。
其搆一文,根节磊落,制一诗,真气坌涌,世或不尽知,而穆独倾倒无已者。
谁无性情?
独读子贞之文诗,如见子贞之性情。
夫学至能发摅其性情,而学乃可蕲其日进矣。
一日,客有誇子贞庖馔之精者,穆应曰:「子贞之肴无它谬巧,只是本色而已。
子贞之文诗书,亦无它高妙,只是本色而已。
」座客颇顉其言。
既而思之,本色者何?
真而已矣。
真者何?
不事矫揉造作,自写其性情而已矣。
至于工拙高下,当待天下后世知言者品评之,非吾所能臆定也。
子贞生平所作诗,往往失其稿。
此《黔中草》三卷,以写有净本,且日月先后甚完,无事整比,先付诸梓,请益当世之有真性情者。
刻既成,谓穆不可无言,穆唯唯而久无以应,因它日荅客之言,乃引而申之如此。
平定张穆
使黔草·邬鸿逵序
诗之作也,根于性,动乎情,不尽关乎学术,而要非学识浅陋者所能至。
鸿逵自维疏劣,不足知诗,顾馆于子贞太史家五年矣,尝观其门庭内外间,孝友之风,油然一室。
怡怡养志,得堂上欢。
使黔时,太夫人适病足,依依二旬馀,不能为别。
入闱命题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盖闇然有陟屺之感焉。
比归,读其所作诗三卷,真挚之言,可弦可诵,益叹仁人孝子之用心,即形诸咏歌,亦自然流露如是也。
太史平日博览群籍,卓荦自豪。
量能饮,工书,考订金石,补前人所未逮。
客与之言,侃侃穷日夜。
非其所心服,虽名公卿,不苟推许。
而一材一艺之士,或时蒙特赏,相与倾倒无或隐。
尝以书法示鸿逵曰:「学书从篆隶入手,方不落晋唐人窠臼。
」又曰:「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镕铸古人,自成一子。
否则习气未除,将至性至情不能表见于笔墨之外。
」故其为诗也,广博衍奥,食顷数百言,不假雕琢,而浩气流行,充塞满楮,亦如其书之一无所有,而无所不有焉者。
呜呼!
其成矣。
夫奇才志士,挟其抱负,轮囷磅礴,积于胸中,固将见诸功名事业,乃未遽罄其用。
于是发为或喜或怒,或歌或泣,以成其所为诗,寄焉而已,于作者何加?
又况天子命使臣鉴拔黔士,厥典煌煌,而使臣之所以仰副天子者,于多士悉拔其尤,闱艺传诵一时,可云使职无负矣。
至于是编之辑,乃往来数月间,纪其所过名山大川、人物风尚之殊,致与夫风镫雨馆,往来酬应,偶然兴到,赓续而成,而于作者平日之用心,不在是焉,乌足尽作者之底蕴哉?
虽然,有馀于诗之外者,诗固未足以尽也,有蕴于诗之中者,诗亦未尝不尽也。
《诗小序》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三百篇,大抵皆贤人君子各言其所欲言,而无一理之不具者也。
则持此意以观作者之诗,而刚健其性也,敦厚其情也,繁称博引,殚见而洽闻者,其学也,道古谈今,明决而果断者,其识也。
性情如是,学识如是,故不特其人其书如是,而其诗亦如是。
以是知其诗之作也,根于性,动乎情,不尽关乎学术,而要非学识浅陋者所能至也。
呜呼!
其成矣。
姚江邬鸿逵撰。
使黔草·杨季鸾序
甲辰九月,余秋闱报罢,将回永州
邓湘皋丈走谓余曰:「鼎州山水清旷,君所旧游。
余适讲授朗江,不可不穷其胜。
且鼎为滇黔门户,往来之所必经。
今岁何子贞编修典黔试,度此时必归,归必访余,而君与子贞投分甚至,曷往游?
山水友朋之乐,将于是乎在。
」余固系念子贞,闻言念愈切。
其时旋永舟已具,遂改南而北,挂帆数日至鼎州
至则书院诸生相与扶掖行李,埽东斋为下榻。
湘丈盖后至。
未几而邹叔绩来,流连数日,然迟子贞久不至。
叔绩有事它往,余亦兴尽思归。
湘丈谓余,此间某山某寺,不可不游。
即日趣命驾,意盖欲迟余行。
俄而庆太守遣人诣院报子贞至。
湘丈大喜。
既而子贞来,话旧后出示《使黔草》,且属题记。
余与湘丈皆有诗,会黄海华司马移樽至院,杨性农、胡荪石并在座。
与子贞同出使为万藕舲学士学士忘分逮交,谭宴竟日。
山水友朋之乐,其信然欤!
《使黔草》别无副本,余与湘丈读未竟,悤悤遂别。
后闻有刻本,子贞曾邮以见寄,为它人所得,秘不与,今始得而卒读之。
余观其报称之心,一《皇华》之咨诹也。
得人之盛,一《旱麓》之榛楛也。
《陟屺》兴嗟,《脊令》致叹,于怀母忆弟之篇见之。
友朋燕会,酬唱往来,见《伐木》《鱼丽》之情焉。
思深哉!
其有《三百篇》之遗意乎?
夫诗以道性情,无性情即无诗,不待言也。
事父事君,兴群怨,一寓之于诗,非学而能然乎?
故惟专于诗,始可与言诗,抑惟不独专于诗,乃可与言诗也。
专于诗,斯有得于诗之内矣,不独专于诗,斯有馀于诗之外矣。
要皆性情为之也,学问为之也,是则子贞之诗,一子贞之性情学问而已。
真气充溢而精华外著,有不知其然而然者,必一一举似古人,寻条而失干,岂知子贞者哉?
顾自与子贞朗江一别后,凡七载,今春旋里,始相晤于永州
余适主讲濂溪书院,为余留十日,遍览泉陵诸胜。
继相晤于道州,余又为子贞留数日,晨夕坐东洲草堂,望九疑山色于烟岚杳霭中。
后相晤于潭州,为日最久。
子贞李季眉石园,园内竹木萧森,奇石群峙,而余寓竹林精舍,亦翛然有尘外致。
往还过从,殆无虚日,山水友朋之乐,盖未有如此会者。
重阳后,邵中来信,湘丈竟不起,子贞复将北行。
因今日之会,溯曩日之游,低徊鼎水,如在目前。
存亡离合,人事变迁,又不禁感慨系之矣。
余取子贞诗,加以墨围,归示书院诸生,中有见怀之作,依韵奉和,因叙吾两人䡮迹如此。
至于性情学问,充扩无穷,又乌可不共勉哉?
咸丰辛亥十月朔紫卿杨季鸾
峨眉瓦屋游草·顾复初序
秋霖弥天,危屋潨溜,逾三日夜。
岷江积波,直注旁射,墉堤决溃,滨伤农功。
东洲先生其鱼之感,同符于明德;悬釜而炊,慨叹于晋阳
郁虑于怀,默回荃縡。
塞天之漏,一日高悬;蹋地而歌,众峰齐出。
民有欢心,顾盼以乐。
乃命游舸,挂帆芙蓉之里,委棹玻瓈之江。
掠淩云而西,溯青衣而上,侵寻跻于峨眉之巅焉。
夫其抱昆仑之祖干,属普贤之初地。
神灵聿钟,凡愚均慕。
金沙佛国,膜拜交肩;玉叶禅林,云游接踵。
然而庐山表奇于远公天台发秀于孙绰
不有鸿才,孰名巨丽乎?
瓦屋山者,与峨眉相为隐显者也。
古苔盈尺,危径际天。
介在荒裔,人迹罕至。
钩须拳爪,树形兽蹲;蝎鼻蹙额,石䫉老丑。
偃蹇磊落,争气负高。
譬之畸士,跅弛局外,藐焉寡俦,傲岸独立。
先生拾句孤霞之表,舒啸众壑之上,遂乃发奇于覆,洗丑获妍。
计为游峨眉瓦屋诗两卷,归以示初。
蒙惟先生,古抱在胸,与岳同峻;天秉自质,视湘而清。
自侍承明,屡秉衡尺。
履綦错于寰中,幽讨极于微眇。
矧夫涵泳书林,研究缃素。
后视秦项,平规羲轩,山海铸其性灵,日月朗其烛照,风云纬其怀思,鬼神司其腕肘。
出游名山,若获奇士。
时为杰语,便符天真。
故其咳唾烟露,雕镵坤乾,搆虚造形,神召精洽。
邈乎遐哉!
靡可得而挹云。
秋月澄霁,凉飙肃然。
庄怀咀颂,如读《七发》。
阳气浸淫,满于大宅,愿继大夫斯游之乐。
吴郡顾复初
峨眉瓦屋游草·朱鉴成序
东洲先生视学蜀中三年,既去官,乃得作峨眉瓦屋游。
归有诗盈卷,授其弟子朱鉴成曰:「峨眉之闻于天下久矣,瓦屋则古无人迹,惟采者往焉。
径险仄悬,峻类鸟道。
余侧身横蹋,或直走,偃树背数里。
两人前后翼以行,颠且不测矣。
所产盘石灌木,閟不见日色,形状恢诡,不与人间类。
苔藓数尺,如虬螭鳞鬣,如兽牙爪,鬼神猛厉状,令人悸而不怡。
非余盖莫能游也。
蜀人,宜何言?
鉴成:「维天地之奇,待人而辟。
峨眉显之先,一瓦屋也。
峨眉以浮屠重,揽胜者乐之,愚夫妇之嗜利徼福者亦趋之。
而瓦屋负其突兀奇杰,寂居荒野之墟,无绀宇崇祠以相煇耀,千数百年来,士大夫之嗜奇者,或莫举其名。
兹山之灵,亦必有拂郁而不自得者。
先生缒幽险以著文章,辟草昧而新日月,非豪杰之士乌能?
夫赏人所共赏,被赏者谓自足致之。
赏人所未赏且断不能赏者,被赏者之矜奋当何如?
瓦屋自兹出云气,以霖雨苍生,蕃茂材木,以备物利用,不独无愧于峨眉而已。
先生笑曰:「富矣哉,子之言!
子第视吾诗何若?
鉴成对曰:「先生文学慹服海内四十馀年,鉴成何足尽先生
惟世之论诗者,于游山必称灵运,窃尝笑其卑陋。
夫言岂一端已邪?
先生之诗固不类谢,然诚不必类也。
有人者无我,奚可哉!
奚可哉!
鉴成更有感于岳渎之炳灵,文章之升降矣。
三代而后,辞章学兴,孰开其原?
非楚之屈、宋乎?
孰扬其波?
非蜀之扬、马乎?
中原吴越,盖未有先之者也。
屈、宋秉湖湘云㝱泱漭浩瀚幽秀之精,发为忠爱缠绵雄厉凄清之作,至今不替其土风。
而蜀自扬、马及唐宋来数君子后,闻者阒如。
生材固不古,若何至遂无一人?
得毋江汉峨眉泄华已尽?
而如瓦屋者,又沈没于荒野之墟。
虽有奇特之姿,无人为之拂拭,遂亦閟其光而弗显乎?
先生之自瓦屋而归也,人多笑且骇,以为嗜奇癖。
嗟乎!
人自安于卑陋,赏人所共赏,而乃骇常为奇邪?
韩昌黎,古豪杰也,登华山而痛哭,彼岂有所恇怯?
盖忠爱缠绵之隐,登高望远,或人迹所不到,无可与语,益怆于怀,模山范水之才,盖不足以知之。
先生以楚人为蜀人师,士化于诚,而民喻其德。
今将去,而此诗适成,人士诵之,亦必有忠爱缠绵雄厉凄清之作继声而起者矣。
先生曰:「有是哉!
」遂命书其意于简端。
咸丰五年秋八月,蜀南门人朱鉴成谨撰。
何猿叟诗·杨彝珍序
予与猿叟游习久,聚则恒相酬咏以为乐。
每成一篇,辄犁然有当于予心。
适裒录诸集,属予序。
予取而䌷绎之,而其妙愈见,若不仅如昔日之所知已也。
君于古作者之旨,无所不窥涉,值境与意会,卒然吐其所欲言。
伸纸急书,若无意于工拙,茹古涵今,千汇万状,靡不咸有。
纵其才力所至,脱去拘束,翔折自如,纵横开阖,惟变所适,奇偶方圆,要归精稳。
然其中时有闲淡冲逸之致,不徒以振迈豪荡为奇。
总由平昔读书考古,能穷讨博综,以浚其源。
而又于聊浪所至,一遇幽胜,留连经时,凡茏郁律之观,与夫萦纡杳渺嵯峨萧瑟之状,无不涵注于其胸。
故偶然得于脱口肆笔之馀,皆能绝去尘埃,而超于寻常思虑之表。
间或缘情体物,亦多因时设旨,要不苟为标寄,其意指尝有寓语言之外者。
若但推求声调、格律、气韵之间,谓与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诸作者形规而神絜之,犹未可为深知君诗者也。
君初出入承明,轺车几未停轨,不可为不遇,然徒表襮以文事,其夙愿所自负经世之略,尚未施设于当时。
会宇内多故,不无少概于中,于时事之得失,每惓惓三致意焉,以冀当轴之一听,亦小雅诗人之遗意也。
(录入:顾青翎)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竺法汰东晋 310 — 377
全晋文
法汰东莞人,少与道安同学,太元中瓦官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东莞人
长八尺。
美风姿。
少与道安同学。
决南游。
旅病于阳口。
桓温荆州
要过供事汤药
遣弟子慧远问疾。
疾小间诣
欲留汰久语。
汰以疾作起去。
初不辞谢。
坐客仰其高韵。
沙门道恒执心无义。
盛行荆楚间。
汰曰邪说也。
当亟破之。
遣弟子昙一。
集僧以难。
未即屈。
且则慧远就席。
才及数番。
觉堕负。
以麈尾扣案。
未得所答。
曰。
不疾而速杼轴何为。
坐者皆笑。
义遂沮。
建邺
止瓦棺寺。
晋太宗简文帝
深相敬礼。
开放光题。
大会。
亲临幸。
公卿毕集。
众至千人。
瓦棺寺。
河内山玩墓山公为陶处。
兴宁中
沙门慧力启乞为寺。
至是而汰更新之。
王珣谢安石
皆相过从。
弟子昙一昙二。
并有名。
太元二年殁。
寿六十八。
竺法汰
东莞人
少与道安同学。
虽才辩不逮而姿貌过之。
道安避难行至新野
分张徒众命汰下京临别谓曰。
法师仪轨西北下座弘教东南。
江湖道术此焉相望矣。
至于高会净因。
当期之岁寒耳。
于是分手泣涕而别。
乃与弟子昙一昙二等四十馀人。
沿江东下。
遇疾停阳口。
桓温荆州
遣使要过供事汤药
安公又遣弟子慧远
下荆问疾。
汰病小愈诣
欲共汰久语。
先对诸宾未及前汰。
汰既疾势未歇不堪久坐。
乃乘舆历厢回出。
相闻与曰。
风痰忽发不堪久语。
比当更造。
匆匆起出接与归焉。
汰形长八尺风姿可观。
含吐蕴藉词若兰芳。
沙门道恒颇有才力。
常执心无义大行荆土。
汰曰。
此是邪说应须破之。
乃大集名僧令弟子昙一难之。
据经引理析駮纷纭。
仗其口辩不肯受屈。
日色既暮。
明旦更集慧远就席。
设难数番关责锋起。
自觉义途差异。
神色微动。
麈尾扣案未即有答。
曰。
不疾而速。
杼轴何为。
座者皆笑矣。
心无之义于此而息。
下都瓦官寺
晋太宗简文皇帝深相敬。
重请讲放光经。
开题大会。
亲临幸。
王侯公卿莫不毕集。
汰形解过人流名四远。
开讲之日黑白观听士女成群。
及咨禀门徒以次骈席。
三吴负帙至者千数。
瓦官寺本是河内山玩公。
墓为陶处。
晋兴宁中沙门慧力启乞为寺止有堂塔而已。
及汰居之更拓房宇修立众业。
又起重门以可地势。
汝南世子司马综第去寺近。
遂侵掘寺侧重门沦陷。
汰不介怀。
综乃感悟躬往悔谢。
汰卧与相见。
傍若无人。
领军王洽东亭王珣太傅谢安并钦敬无极。
临亡数日忽觉不悆。
乃语弟子。
吾将去矣。
晋太元十二年卒。
春秋六十有八。
烈宗孝武诏曰。
汰法师道播八方泽流后裔。
奄尔丧逝痛贯于怀可赙钱十万丧事所须随由备办。
孙绰为之赞曰。
凄风拂林。
鸣弦映壑。
爽爽法汰
校德无怍。
汰弟子昙一昙二。
并博练经义。
又善老易。
风流趣好与慧远齐名。
昙二少卒。
汰哭之恸曰。
天丧回也。
汰所著义疏。
并与郤超书论本无义。
皆行于世。
或有言曰。
汰是安公弟子者非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常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宪宗元和中庐山归宗寺,善谈禅要。
白居易江州司马,素重智常,曾与刺史李渤往访之。
卒谥至真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信州贵溪(今江西贵溪)人。
生卒年不详。
初唐时禅僧
幼出家,后师六祖慧能
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中唐时禅僧
马祖道一
宪宗元和中庐山归宗禅院,世称归宗和尚赤眼归宗和尚
白居易元和十年(815)江州司马时,曾从之游。
穆宗长庆间江州刺史李渤向之问禅。
卒谥至真禅师
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卷一七、《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
祖堂集》存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江西大寂弟子也。
元和中
驻锡庐山之归宗院。
参访之徒群拥。
乐天白公
以司马贬江州
获往来咨决心要。
其钦慕之至见辄坐之南面。
而致拜焉。
李渤虔州
刺史迁。
尤加悦服。
一日问曰。
教中谓须弥纳芥子。
固其理也。
又谓芥子纳须弥。
亦岂理乎。
曰。
言博士读万卷书。
是否。
曰。
忝得此名。
曰。
摩顶放踵。
身不过若干尺尔。
万卷书向何处著。
俛首。
顷之。
因叹赏不能已。
上堂云。
从上古德。
不是无知解。
它高尚之志。
不同流。
今时不能自成自立。
虚度时光。
从前只是依它知解。
发言皆滞。
光不透脱。
只为目前有物。
诸子莫错用心。
无人替你。
亦无汝用心处。
珍重。
僧问如何是玄旨。
曰。
无人能会。
问曰。
向者如何。
曰。
有向即乖。
僧曰。
不向者如何。
曰。
去无汝用心处。
僧曰。
岂无方便。
曰。
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
僧曰。
如何是观音妙智力。
敲鼎盖三下云。
还闻否。
僧曰闻。
曰。
我何不闻。
僧无语
打趁。
南泉行脚。
一日煎茶相别次。
南泉问曰。
从前与师兄。
商量此事。
彼此已知。
去后或有人问。
毕竟作么生祗对。
曰。
者一片地。
大好卓庵。
泉曰。
卓庵且置。
毕竟作么生祇对。
乃翻却铫便起。
泉曰。
师兄吃茶了。
普愿未曾吃茶。
曰。
作者个语话。
滴水也消不得。
僧问。
此事如何用心。
曰。
牛皮鞔露柱。
露柱啾啾叫。
凡耳听不闻。
诸圣呵呵笑。
因俗官来。
乃拈起帽带曰。
还会么。
官曰。
不会。
曰。
莫怪老僧头风。
不卸帽子。
入园取菜次。
圆相围菜一株。
谓众曰。
辄不得动著者个。
众不敢动。
少顷来。
见菜犹在。
便以棒打趁众僧曰。
者一队汉。
无一个有智慧底。
刬草次。
有一僧来参。
忽蛇过其前。
当钁断之。
僧曰。
久向归宗。
元来是个觕行沙门
曰。
座主归吃茶去。
目重瞳。
然恐其为己祸福也。
曰熏摩。
以求灭去。
而目为之赤。
世号赤眼归宗
释智常者。
挺拔出伦操履清约。
遍参知识影附南泉
同游大寂之门。
乃见江西之道。
元和中驻锡庐山归宗净院。
其徒响应其法风行。
无何白乐天江州司马
最加钦重。
续以李渤员外元和六年隐嵩少以著作徵起。
杜元颖排之。
出为虔州刺史南康曾未卒岁。
江州刺史
洽闻多识。
百家之书无不该综。
号李万卷矣
到郡喜与白乐天相遇。
因言浔阳庐阜山水之最人物贤哲隐沦。
惠远遗迹。
遂述归宗禅师善谈禅要。
李曰。
朝廷金榜早晚有嗜菜阿师名目。
白曰。
若然则未识食菜阿师欤。
白彊劝游二林。
意同见常耳。
及到归宗李问曰。
教中有言。
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
如何芥子纳得须弥。
曰。
言博士学览万卷书籍还是否耶。
李曰。
忝此虚名。
曰。
摩踵至顶只若干尺身万卷书向何处著李俛首无言。
再思称叹。
续有东林寺僧神建。
讲诸经论问触目菩提。
提举
神建不体。
乃发状讼示恶境界。
时李判区分甚闻诣理。
有异相目耀重瞳。
遂将药熏手。
恒磨错不觉目眦红。
号赤眼归宗矣
系曰。
佛理幽邃一言蔽之者。
玄解之言。
逗猛利者药妙疾轻之验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道安前秦 314 — 3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14—385 【介绍】: 十六国时前秦僧。
扶柳人俗姓卫
十二岁出家,从佛图澄受业。
后在襄阳长安等地以性空为宗宣扬佛教。
并组织参与佛经翻译。
对前期佛教主要贡献:注疏佛经如《般若经》等;整理新旧译经,创制众经目录;制定僧尼轨范;主张僧侣以“释”为氏,不随师姓等等。
弟子中以创立净土宗之慧远为最著。
全晋文
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人
年十二出家,师事佛图澄、竺法济、支昙讲,历石虎冉闵慕容炜世,后避乱奔襄阳
撰集众经录目,居白马寺,又居檀溪十五载。
襄阳陷人秦,居长安五里寺,至苻坚建元二十一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卫氏
常山扶柳人也。
世衣冠。
早孤。
为外兄孔生所养。
貌陋而性姿英特。
七岁阅书。
一目五行。
其父惊叹。
知非凡器。
十二出家。
其师皮相之。
以为愚。
使饷田。
因作止田舍中。
三年从师求经。
师以辩意经一卷授之。
五千言
一夕即还其师。
又求他经。
以成具光明经一卷授之。
且万言。
一夕又以还其师。
师问看未。
对皆诵遍。
其师以为不诚。
按经使覆之。
一字不遗
师大异之。
为落发。
受具足戒。
游学至邺中。
佛图澄
澄与语大惊曰。
天下士也。
东土佛法所赖。
唯此人。
馀非所及也。
遂受澄之学。
覆讲如水传器。
众争设难曰。
要当难杀昆崙子乃已。
飞辨注射。
众莫敢仰视。
时人语曰。
漆道人。
惊四邻。
后避难于濩泽
太阳竺法济。
讲阴持入
从受业焉。
顷之创寺太行以居。
年四十五。
冀州住受都寺
徒众数百。
石虎没。
彭城王嗣立。
乃广脩花林园房舍。
中使昌蒲
以国难未纾。
冉闵方叛。
天灾旱蝗。
𡨥贼纵横。
王屋女林诸山不可托迹。
将依陆浑
慕容俊之兵又逼。
南投襄阳
新野
分使法汰诣扬州
法和诣蜀。
慧远四百馀辈。
夜雷雨乘电光以进。
见人家。
悬马篼二柳间。
可容斛许。
呼林百升。
果有出迎者。
弟子问。
何以识其姓名。
指抑篼而已。
襄阳
注般若道行密迹般等经。
又总录经。
至年月传译人名。
以授学者。
征西将军桓朗。
江陵
强载以俱。
及还以白马隘陋。
清河张殷之宅。
檀溪寺。
建塔五层。
辟房四百。
凉州刺史杨弘忠。
施铜万斤。
承露盘
谓弘忠曰。
露盘已托汰公营之。
请回此铜。
以铸丈六大像。
可乎。
弘忠敬诺。
像成放光起行。
异常相。
每法聚。
则设符坚所送金箔倚像。
金坐像。
金缕绣像。
织成像。
结珠弥勒像。
以作證。
观者敬慕。
有一外国铜像。
形制古异。
久置未尝设。
使弟子治其髻。
则一舍利在焉。
光𦦨炳焕。
映蔽堂陛。
众惊异之。
习凿齿襄阳奇逸士也。
先以书通好。
然后诣既见自赞曰。
四海习凿齿
徐曰。
弥天释道安
时以为名对。
齿以书抵谢安石
盖非常胜士。
恨公不相见之耳。
在樊沔十五年
常讲放光般若。
孝武皇帝诏曰。
法师以道德。
照临人天。
使大法流行。
为生民依赖。
宜日食王公禄。
符坚攻襄阳
得安而喜。
谓其臣权翼曰。
吾以十万之师取襄阳
但得一人半耳。
问为谁。
安公一人。
凿齿半人也。
关中
住五重寺。
众数千人。
沙门出家。
皆随师姓。
曰。
师莫如释迦如来也。
乃以释为氏。
后得增一阿含。
果称四河入海。
无复河名。
四姓出家。
皆称释种。
与经若合符节。
博学。
工文章。
蓝田得一鼎。
容二十七斛。
腹有篆铭。
以问安。
曰。
鲁襄公所铸。
又得一铜斛。
其形正圆。
下向为斗横梁。
昂则升低则合。
梁一头为籥。
籥同黄钟容半合。
亦有篆铭。
以问安。
曰。
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龙集戊辰
改正即真
以同律量。
布之四方。
欲小大器均。
令天下取平焉。
于是坚敕侍从
有疑皆师于
时谚曰。
学不师
义不中难。
坚承石氏之后。
民物殷富。
四方略定。
东极沧海。
西并龟兹
南包襄阳
北尽沙漠。
建邺未伏。
坚雅志欲取而有之。
大臣谏不从。
坚出东苑。
升辇同载。
仆射权翼谏曰。
臣闻。
天子法驾。
侍中倍乘。
道安毁形。
宁可参厕。
坚怒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易辇之荣。
未称其德。
即诏登辇。
于是跪而掖之以登。
坚顾谓曰。
朕将与公南游吴越
整六师以巡狩。
会稽以观沧海。
不亦乐乎。
对曰。
陛下应天御世。
富有八州。
居中而制四海。
宜栖神无为。
尧舜比隆。
今欲以百万之师。
求厥田下下之土。
且东南区地势卑气厉。
昔禹舜游而不返。
秦王适而不归。
以贫道观之。
未见其可。
平阳公懿戚石越重臣。
皆忧国至深。
其论可听。
坚曰。
非区宇不广也。
朕欲简天心明大运所在耳。
顺时巡狩。
具有格训。
傥如高论。
王无省四方之文乎。
对曰。
必不可者。
宜驻跸洛阳
枕戈畜锐。
傅檄江南
如其不伏。
伐之未晚。
坚不听。
遣精锐二十五万。
为前锋。
坚自率步骑六十万继之。
徐州刺史谢玄所败。
坚单骑而遁。
设法门宪章。
条为三例。
一曰行香。
定上座开经上讲之法。
二曰日常六时行道饮食唱时之法。
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天下精舍遵奉之。
无敢违者。
每与弟子法遇
立誓弥勒像前。
愿生内院。
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
寄宿讲堂。
维那见其夜从窗隙出入。
遽以白
惊礼讯问其来意。
云相为而来。
云。
自惟罪深。
讵可度脱。
曰甚可耳。
然须更浴圣僧
情愿必果。
具示浴法。
请问生处。
乃举手指天。
即见云开。
西北楼阁幻出。
曰此兜率也。
是夕且有小儿数十来就浴。
二月八日殁。
葬城中五级寺。
是岁晋太元十年也。
其未殁也。
加眉谷隐士王嘉
曰。
世事如此。
行将及人。
相与去乎。
曰。
诚如所言。
师前行。
仆有小债未了。
不能俱也。
既而姚苌长安僭号。
且与符登相持。
在城内。
召问
朕得登否。
曰略得。
怒曰。
得即言得。
何略也。
遂斩之。
后登为子兴所杀。
兴字子略云 字子年
洛阳人
形貌鄙陋。
滑稽善谈笑。
问以事则随答。
若调戏状。
即不可解。
久之多验。
符坚以大鸿胪徵不就。
及南征。
使问休咎。
无他言。
但乘使者马。
向东行数百步。
尽脱靴帽。
解弃衣服。
奔还而已。
方被害日。
有人于陇上见之。
仍遗书。
初安罗什姑臧
劝坚迎之。
而什亦谓是东方菩萨。
安生左臂有皮寸许如串。
可捋上下。
特不能出手耳。
时号印手菩萨。
释道安
姓卫氏
常山扶柳人也。
家世为儒。
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
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
乡邻嗟异。
年十二出家。
神圣聪敏。
貌甚寝陋。
不为师之所重。
数岁之后。
方启师求经。
师与辨意经一卷。
五千言
赍经入田。
因息就览。
暮归以经还师。
更求馀者。
师曰。
昨经未读今复求耶。
答曰。
即以暗诵。
师虽异之而未信也。
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
不减一万言。
赍之如初暮复还师。
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
师大惊嗟。
敬而异之。
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
至邺遇佛图澄
因事澄为师。
及石氏将乱。
与弟子惠远等四百馀人渡河南游。
夜行值雷雨乘电光而进前。
行得人家。
见门里有一马枊枊之间悬一马兜可容一斛。
使呼林百升。
主人惊出。
果姓林名百升。
百升谓是神人。
厚相赏接。
既而弟子问何以知其姓字。
曰。
两木为林兜容百升也。
既达襄阳复宣佛法。
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
其先籍高名。
及闻至止即往修造。
既坐称言。
四海习凿齿
曰。
弥天释道安
时人以为名荅。
注诸经恐不合理。
乃誓曰。
若所说不甚理愿见瑞相。
乃梦见道人头白眉长。
云。
君所注经殊合道理。
我不得入泥洹。
住在西域
当相助通。
可时时设食。
后十诵律至。
远公乃知。
和尚所梦即宾头卢也。
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形甚庸陋。
来寺寄宿。
寺房既窄处之讲堂。
维那直殿
夜见此僧后窗而出入。
遽以白
惊起礼讯问其来意。
答云。
相为而来。
曰。
自惟罪深讵可度脱。
答曰。
甚可脱耳。
请问来生所生之处。
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
即见云开。
备睹兜率妙胜之报。
又曰。
当浴圣僧方果所愿。
具示浴法。
设浴。
见有数十小儿入寺。
须臾但闻浴室用水声。
久之不见。
开室而巾湿水减。
其年二月八日
忽告众曰。
吾当去矣。
是日斋毕无疾而卒。
葬城内五级寺中。
是岁晋太元十年也。
释道安
姓卫氏
常山扶柳人也。
世英儒。
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
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
乡邻嗟异。
至年十二出家。
神智聪敏。
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
驱役田舍至于三年
执勤就劳曾无怨色。
笃性精进斋戒无阙。
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
师与辩意经一卷。
五千言
赍经入田。
因息就览。
暮归以经还师。
更求馀者。
师曰。
昨经未读今复求耶。
答曰。
即已闇诵。
师虽异之而未信也。
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
减一万言。
赍之如初。
暮复还师。
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
师大惊嗟而异之。
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
至邺入中寺遇佛图澄
澄见而嗟叹。
与语终日。
众见形貌不称。
咸共轻怪。
澄曰。
此人远识非尔俦也。
因事澄为师。
澄讲每覆述。
众未之惬。
咸言。
须待后次当难杀昆崙子。
即安后更覆讲疑难锋起。
挫锐解纷行有馀力。
时人语曰。
漆道人惊四邻。
于时学者多守闻见。
乃叹曰。
宗匠虽邈玄旨可寻。
应穷究幽远探微奥。
令无生之理宣扬季末。
使流遁之徒归向有本。
于是游方问道备访经律。
后避难潜于濩泽
太阳竺法济并州支昙讲阴持入
安后从之受业。
顷之与同学竺法汰俱憩飞龙山
沙门僧先道护已在彼山。
相见欣然。
乃共披文属思。
妙出神情。
安后于太行恒山创立寺塔。
改服从化者中分河北
武邑太守卢歆闻安清秀。
使沙门敏见苦要之。
辞不获免。
乃受请开讲。
名实既符道俗欣慕。
至年四十五复还冀部住受都寺
徒众数百常宣法化。
石虎死。
彭城王石遵墓袭嗣立。
中使昌蒲请安入华林园
广修房舍。
以石氏之末国运将危。
乃西适牵口山。
冉闵之乱。
人情萧素。
乃谓其众曰。
今天灾旱蝗寇贼纵横。
聚则不立散则不可。
遂复率众入王屋女休山。
顷之复渡河依陆浑
山木食修学。
俄而慕容俊陆浑
南投襄阳
行至新野
谓徒众曰。
今遭凶年。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
咸曰随法师教。
乃令法汰杨州曰。
彼多君子好尚风流。
法和入蜀山水可以修闲。
与弟子慧远等四百馀人渡河夜行。
值雷雨乘电光而进。
前行得人家。
见门里有二马㭿㭿间悬一马篼可容一斛。
便呼林百升。
主人惊出。
果姓林名百升。
谓是神人。
厚相接待。
既而弟子问何以知其姓字。
曰。
两木为林篼容百升也。
既达襄阳复宣佛法。
初经出已久。
而旧译时谬致使深藏隐没未通。
每至讲说唯叙大意转读而已。
穷览经典钩深致远。
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般诸经。
并寻文比句为起尽之义。
乃析疑甄解。
凡二十二卷。
序致渊富妙尽深旨。
条贯既叙文理会通。
经义克明自安始也。
汉魏迄晋经来稍多。
而传经之人名字弗说
后人追寻莫测年代。
乃总集名目表其时人。
诠品新旧撰为经录众经有据实由其功。
方学士竞往师之。
征西将军桓朗子江陵
暂往。
朱序西镇复请还襄阳
深相结纳。
每叹曰。
安法师道学之津梁。
澄治之垆肆矣。
白马寺狭。
乃更立寺名曰檀溪
清河张殷宅也。
大富长者并加赞助。
建塔五层起房四百。
凉州刺史杨弘忠送铜万斤。
拟为承露盘
曰。
露盘已讫汰公营造。
欲回此铜铸像事可然乎。
忠欣而敬诺。
于是众共抽舍助成佛像。
光相丈六神好明著。
每夕放光彻照堂殿像后。
又自行至万山。
举邑皆往瞻礼。
迁以还寺。
既大愿果成。
谓言。
夕死可矣。
符坚遣使送外国金𮅓倚像高七尺。
又金坐像。
结珠弥勒像。
金缕绣像。
织成像各一张每讲会法聚。
辄罗列尊像。
布置幢幡。
珠佩迭晖。
烟华乱发。
使夫升阶履闼者。
莫不肃焉尽敬矣。
有一外国铜像形制古异。
时众不甚恭重。
曰。
像形相致佳。
但髻形未称。
令弟子炉治其髻。
既而光焰焕炳耀满一堂。
详视髻中见一舍利。
众咸愧服。
曰。
像既灵异不烦复治。
乃止。
识者咸谓。
知有舍利故出以示众。
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
其先闻高名。
早已致书通好曰。
承应真履正。
明白内融。
慈训兼照。
道俗齐荫。
自大教东流四百馀年。
虽蕃王居士时有奉者。
而真丹宿川行上世。
道运迁俗未佥悟。
自顷道业之隆。
咸无以匹。
所谓月光将出灵钵应降。
法师任当洪范化洽幽深。
此方诸僧咸有思慕。
若庆云东徂摩尼回曜。
一蹑七宝之座暂现明哲之灯。
雨甘露于丰草。
植栴檀于江湄。
则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
玄波溢漾重荡于一代矣。
文多不悉载。
及闻至止。
即往修造。
既坐称言。
四海习鉴齿。
曰。
弥天释道安
人以为名答。
齿后饷十枚。
正值众食。
便手自剖分尽人遍无参差者。
高平郤超遣使遗米千斛。
修书累纸深致慇勤。
答书云。
捐米弥觉有待之为烦。
习凿齿谢安书云。
来此见释道安
故是胜非常道士
师徒数百斋讲不倦。
无变化伎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
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
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
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
其人理怀简衷多所博涉。
内外群书略皆遍睹。
阴阳算数亦皆能通。
佛经妙义故所游刃。
作义乃似法兰法道。
恨足下不同日而见。
其亦每言。
思得一叙。
其为时贤所重类皆然也。
在樊沔十五载
每岁常再讲放光波若。
未尝废阙。
晋孝武皇帝
承风钦德遣使通问。
并有诏曰。
安法师器识伦通风韵标朗。
居道训俗徽绩兼著。
岂直规济当今。
方乃陶津来世俸给。
一同王公物出所在。
符坚素闻名。
每云。
襄阳释道安是神器。
方欲致之以辅朕躬。
后遣符丕南攻襄阳
朱序俱获于坚。
坚谓仆射权翼曰。
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
唯得一人半。
曰。
谁耶。
坚曰。
安公一人。
习凿齿半人也。
既至住长安五重寺。
僧众数千大弘法化。
初魏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
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
乃以释命氏。
后获增一阿含。
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
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
既悬与经符。
遂为永式。
外涉群书善为文章。
长安中衣冠子弟为诗赋者。
皆依附致誉。
蓝田县得一大鼎容二十七斛。
边有篆铭人莫能识。
乃以示
云。
此古篆书。
鲁襄公所铸。
乃写为隶文。
又有人持一铜斛。
于市卖之。
其形正圆。
下向为斗。
横梁昂者为斗低者为合。
梁一头为籥。
籥同钟容半合。
边有篆铭。
坚以问安。
云。
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龙集戊辰改正即真
以同律量布之四方。
欲小大器钧令天下取平焉。
其多闻广识如此。
坚敕学士内外有疑皆师于
京兆为之语曰。
学不师安义不中难。
初坚承石氏之乱。
至是民户殷富四方略定。
东极沧海西并龟兹
南苞襄阳北尽沙漠。
建业一隅未能𭠐伏。
坚每与侍臣谈话。
未尝不欲平一江左以晋仆射谢安侍中
坚弟平阳公融及朝臣石越原绍等。
并切谏终不能回。
众以为坚所信敬。
乃共请曰。
上将有事东南。
公何不能为苍生致一言耶。
会坚出东苑命升辇同载。
仆射权翼谏曰。
臣闻天子法驾侍中陪乘。
道安毁形宁可参厕。
坚勃然作色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不易。
舆辇之荣未称其德。
即敕仆射登辇。
俄而顾谓曰。
朕将与公南游吴越整六师而巡狩涉会稽以观沧海。
不亦乐乎。
对曰。
陛下应天御世。
有八州之贡富。
居中土而制四海。
宜栖神无为与尧舜比隆。
今欲以百万之师求厥田下下之上。
且东南区地地卑气厉。
昔舜禹游而不反。
秦皇适而不归。
以贫道观之。
非愚心所同也。
平阳公懿戚石越重臣。
并谓不可。
犹尚见拒。
贫道轻浅言必不允。
厚遇故尽丹诚耳。
坚曰。
非为地不广民不足治也。
将简天心明大运所在耳。
顺时巡狩亦著前典。
若如来言则王无省方之文乎。
曰。
若銮驾必动。
洛阳𭠐威蓄锐。
传檄江南
如其不服伐之未晚。
坚不从。
平阳公融等。
精锐二十五万为前锋。
坚躬率步骑六十万到。
顷晋遣征虏将军谢石徐州刺史谢玄拒之。
坚前军大溃于八公。
西晋军逐北三十馀里。
死者相枕。
马倒殒首。
坚单骑而遁如所谏焉。
安常注诸经恐不合理。
乃誓曰。
若所说不堪理。
愿见瑞相。
乃梦见胡道人头白眉毛长。
云。
君所注经殊合道理。
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
当相助通可设食。
后十诵律至。
远公乃知。
上所梦宾头卢也。
于是立座饭之。
处处成则。
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
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
条为三例。
一曰行香定座上讲经上讲之法。
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
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
每与弟子法遇等。
于弥勒前。
立誓愿生兜率。
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形甚庸陋。
来寺寄宿。
寺房既迮处之讲堂。
维那直殿
夜见此僧从窗隙出入。
遽以白
惊起礼讯问其来意。
答云相为而来。
曰。
自惟罪深讵可度脱。
彼答云。
甚可度耳。
然须臾浴圣僧情愿必果。
具示浴法。
请问来生所往处。
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
即见云开。
备睹兜率妙胜之报。
尔夕大众数十人悉皆同见。
安后营浴具。
见有非常小儿伴侣数十来入寺戏须臾就浴。
果是圣应也。
至其年二月八日
忽告众曰。
吾当去矣。
是日斋毕无疾而卒。
葬城内五级寺中。
是岁晋太元十年也。
年七十二。
未终之前隐士王嘉往候
曰。
世事如此行将及人。
相与去乎。
曰。
诚如所言。
师并前行。
仆有小债未了不得俱去。
姚苌之得长也。
故在城内。
与符登相持甚久。
乃问
朕当得登不。
答曰。
略得。
怒曰。
得当言得。
何略之有。
遂斩之。
所谓负债者也。
死后其子兴方杀登。
兴字子略
所谓略得者也。
字子年
洛阳人也。
形貌鄙陋似若不足。
本滑稽好语笑。
然不食五谷清虚服气。
人咸宗而事之。
往问善恶。
随而应答。
语则可笑。
状如调戏。
辞似谶记。
不可领解。
事过多验。
初养徒于加眉谷中。
符坚遣大鸿胪徵不就。
及坚将欲南征遣问休否。
无所言。
乃乘使者马。
佯向东行数百步。
因落靴帽解弃衣服奔马而还。
以示坚寿春之败。
其先见如此。
姚苌害嘉之日。
有人于垄上见之。
乃遗书于安之潜契神人皆此类也。
罗什西国
思共讲析每劝坚取之。
什亦远闻风。
谓是东方圣人。
恒遥而礼之。
初安生而便左臂有一皮广寸许。
著臂捋可得上下之。
唯不得出手。
又肘外有方肉。
上有通文。
人谓之为印手菩萨。
后十六年
什公方至。
什恨不相见悲恨无极。
既笃好经典志在法。
所请外国沙门僧伽提婆昙摩难提僧伽跋澄等。
译出众经百馀万言
常与沙门法和诠定音字详覈文旨新出众经于是获正。
孙绰为名德沙门论。
自云。
释道安博物多才通经名理。
又为之赞曰。
物有广赡。
人固多宰。
渊渊释
专能兼倍。
飞声汧陇。
驰名淮海。
形虽草化。
犹若常在。
有别记云。
河北别有竺道安
释道安齐名。
习凿齿致书于竺道安
道安本随师姓。
竺后改为释。
世见其二姓。
因谓为两人。
谬矣。
本姓卫
诸伪秦书并云。
常山扶柳人也。
□□孩稚而家婴世祸。
外兄孔氏鞠养之。
年七岁。
便解者音读书。
五经文义稍已通达。
迄于志学。
邪好佛道。
年十八乃出家。
性甚聪敏。
□□又别立禅房以栖。
静胜果成列。
华药布满。
名曰檀溪寺。
符坚遣使。
送外国金薄倚像。
高七尺一躯。
金坐像一躯。
结珠弥勒像。
金缕绣像。
织成像各一张。
每讲席一建振发。
风采纲领。
玄宗开张。
慧目理思。
怀道之士皆负书而至。
时年五十二矣。
□□尝与弟子法遇等以人。
于弥勒像前立誓愿。
同生兜率。
□□伪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来求寄憩。
形色萧猥。
服章垢悴。
以房舍迮狭。
置讲堂中。
中宵有起者。
见讲堂不开。
而于窗间跃出。
维那
呼共语。
问。
何事来此。
希告以实。
答曰。
不敢相欺。
法师来耳。
曰。
我罪根深浅。
讵可度耶。
答曰。
法师罪甚不多。
易为功德。
曰。
何方自励。
可得免度。
曰。
故应浴僧。
浴僧未若浴罗汉功德至重也。
曰。
浴僧力所能办。
罗汉何由可致。
曰。
但荣其具。
能相为致之。
曰。
既已降屈相。
能微见神力。
开悟众心。
此僧即举手仰拨天西北端。
重霄既褰。
见天宫伎乐。
阖寺道俗无不必睹。
久乃撝之。
泯然还合。
复还讲堂。
因入澡灌中。
倏尔在外。
于是辞别而去。
乃大劳浴僧。
浴僧事讫。
更多煮香阳。
净诸浴室。
果致罗汉数十人。
化作寺中小儿。
室前共戏。
俄而失去。
闻有浴声。
阳物尽用。
先与隐士王嘉
同在城内。
其年二月八日中食毕。
往候
曰。
世事如此。
行将及人。
相与去乎。
曰。
知所言并前去。
吾有小责未了。
不得俱。
初无疾欲然而化。
春秋七十二。
葬五级寺中。
□□尝与及弟子法遇等。
于弥勒佛前。
共立誓愿。
愿生兜率。
姚苌之得长也。
故在城。
门阶户席皆璩旧物。
岩见怆然而悲。
纵恨其独与璩狎。
并嫉其风望。
恐为人所辅
恶而害之。
泰元十六年造弥勒像。
今在玄集寺中。
桓玄为之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法遇晋 317 — 377
全晋文
法遇师道安襄阳陷,避地江陵长沙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不知何许人。
少俊逸博学。
气压流辈。
见安公乃屈伏。
愿落发为弟子。
义阳太守阮保。
闻风钦慕。
施遗相接。
避地东下。
止江陵寺讲授。
众四百馀。
一僧饮酒废夕讲。
止罚不遣。
安公闻之。
以竹筒置杖。
自封题以寄
开封见杖曰。
此由饮酒僧也。
领众不勤。
远贻忧赐。
即命维那
自罚行杖三下。
内杖筒中。
流涕自责。
乃与慧远书曰。
吾人暗短。
不能率众。
和尚虽在异域。
犹垂忧念。
吾罪无所逃。
殁时年六十。
(别传云昙
又别记云道也)。
不知何处人也。
少而慷慨。
养索自居。
邻豪妻之以女。
郡守徵以为吏。
皆不从。
专慕大法。
释道安为师。
既得沐浴玄化。
咨诹昧理。
执橾精恳。
禁行无𮓪。
钟摩顶之爱。
留起予之赏。
于是下帷就业。
博究深经。
义阳太守陈笛阮保。
闻风钦悦。
修书通好。
信使往还。
果有嚫遗。
晋太元二年
本围襄阳
与昙微昙翼远惠等。
下集江陵长沙等。
法轮移轫。
学徒云凑。
听受之众。
常四百人。
有一僧。
于寺饮酒。
痴夕烧香。
罚而不遣。
闻之。
以竹筒封一荆子。
手题寄
开封见杖。
即曰。
此由饮酒僧也。
我训众不勤。
远贻忧赐。
维那系磬聚众。
以杖筒量香橙上。
行香毕。
出众前。
向筒致化。
化竟伏地。
维那行杖三下。
内杖筒中起。
又作垂泪呜咽。
时境内道俗莫不叹息。
既而与惠远书曰。
吾不能率众。
和上隔在异域。
垂忧。
吾罪深矣。
年六十一。
卒于江陵(云云)。
释法遇
不知何人。
弱年好学笃志坟素。
而任性誇诞谓傍若无人。
后与安公相值忽然信伏遂投簪许道事安为师。
既沐玄化悟解非常。
折挫本心谦虚成德。
义阳太守院保闻风钦慕。
遥结善友修书通好。
施遗相接。
襄阳被寇。
乃避地东下。
江陵长沙寺
讲说众经。
受业者四百馀人。
时一僧饮酒废夕烧香。
止罚而不遣。
安公遥闻之。
以竹筒盛一荆子。
手自缄封。
题以寄
开封见杖。
即曰。
此由饮酒僧也。
我训领不勤远贻忧赐。
即命维那鸣槌集众。
以杖筒置香橙上。
行香毕。
乃起出众前。
向筒致敬。
于是伏地。
维那行杖三下内杖筒中。
垂泪自责。
时境内道俗莫不叹息。
因之励业者甚众。
既而与慧远书曰。
吾人微闇短不能率众。
和上虽隔在异域。
垂忧念。
吾罪深矣。
后卒于江陵春秋六十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昕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潞之上党人
资性恬默。
不妄言笑。
人有以经论微旨奥义问者。
则披释无所凝滞。
盖其学自远公涅槃十地得也。
后入京住兴善寺
风度高爽。
非流辈不相往来。
仁寿中
送舍利。
置塔于毛之护法寺
奉上命也。
瑞应具别录。
僧昕
潞州上党人
自骛道法津周听大小。
逮诸禅律莫大登临。
倾渴身心无席不赴而导戒愚智众通諠静。
一其正度恭慎横经。
聆其披析曾不忽忘。
初众见其低目寡言绝杜论道皆号为曚叟也后有智者问其文理咸陈深奥。
轻浮章句略不预怀。
有问其故。
答曰。
勿轻未学妙德常藏。
惟夫大觉方能静照。
盛德明约可无细瑕。
愚师轨物时有通悟。
惟自两明殷鉴方取会不得以法累人致乖祇奉。
暨周灭二教逃隐泰山
大隋开法还归听习。
游步洛下从学远公
十地涅槃咸究宗领。
后入关住兴善寺
体度高爽不屈非滥。
时复谈讲。
辩词迅举抑扬有度。
至于僧务营造情重勤切躬事率先担摙运涉。
仁寿中岁。
置塔毛州法寺
下敕令送舍利初至公馆。
沙门昙义者。
高行名僧。
闻诸舍利皆放光明我等罪业一无所现。
即解衣为忏烧指为灯。
竟夕供养。
明旦出光通属人物。
又出金瓶回旋行道青赤。
白光三色流照。
经于信宿其光乃隐。
四月七日初夜放光。
赫赤欻然满佛堂内。
须臾出户流照四檐。
将入函时又放赤光。
烈盛逾日。
通夜又放照于函内。
四月十日天花如雪从空乱下。
五色相间人皆收得。
又感异香微风普遍熏塞寺内。
其函忽变为青琉璃。
内外通彻。
人以白绫周匝数重漫覆其函。
又加砖累灰泥其上。
寻照其泥还如函色。
又灰泥上画作十花。
饰以金薄。
及成就后唯一金色。
馀花皆釆。
未下塔前。
张世谦。
清信士也。
常持八戒离妻孥。
静室诵经。
乃闻舆所梵赞之声出户看之。
见有群僧各执香花绕旋供养。
迫之遂失。
又见天人持诸幡盖。
及以香花东南飞来。
当于塔上变成大云旋空良久。
又见百馀沙门在塔基上。
执帚辇土以陪增者。
比及明晨寂无所见。
时经夏暑土地乾燥。
人皆思雨。
应念即降。
三四寸许。
川野除烦。
沙丘县民路如意者。
回心信佛望见光相。
路虽映举目彻见寺僧五人在佛堂内。
又闻塔边音乐赞叹声极亮
雨天花满四十里。
塔基倍多。
庆斯众瑞。
即具表闻。
晚还资业不测其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宝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幽州人
童子出家。
游诸讲肆。
后依远公邺下
究十地论。
会周氏废教。
南归。
有陈逮隋一统函夏。
即北还洛汭。
远公涅槃始终三载。
俾之覆述。
为印可。
而慕义之徒四集。
仍居净影寺
仁寿初
诏住邓州大兴国寺
且以龙潜之地。
图筑塔焉。
然患无美石。
方取寺内恶石砻琢之。
既成函忽变玛瑙。
复有文作八分体曰正国得。
悉表闻。
晚年闭户修业。
欲候之者。
非于食次不可见。
俄卒于寺。
释宝儒
幽州人也。
童子出家。
游博诸讲居无常准惟道是务。
后至邺下依止远公
十地微言颇知纲领。
值周丧法宝。
南归在陈。
达命清通亟振名誉。
自隋氏戡定文轨大同。
便归洛汭。
还师于
听大涅槃首尾三载。
通镜其旨。
即蒙覆述。
自处坐印可其言。
慕义相从还居净影。
慧心更举。
遐讨前英立破之间。
深鉴弥密。
仁寿建塔邓州
乃敕令往寺。
大兴国也。
帝昔龙潜所基。
既至求石访无美者。
乃取寺内璞石镌斲为函。
石本粗恶。
磨饰将了。
乃变成马碯。
细腻异伦。
复有隶字三枚。
云正国得也。
形设正直巧类神工。
名笔之人未可加点。
又见种种林木麟凤等像。
与官人图以表奏。
返寺之后闭门修业。
时因食次方见其面。
不久卒于本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灵达
释灵达
恒州人
先在儒门备参经史。
唯见更相图略。
时有怀仁抱义。
然复终沦诸有未免无常。
乃释发道流希崇正轨。
远公学义。
咸知大意。
因即依随。
三业无舍。
及达之入京辇。
慕义相从。
晚住延兴
退隐自守。
端敛身心终月禅默。
衣食粗弊不希华美。
仁寿中
敕召送舍利于本州龙藏寺
初定基趾闻有异香。
渐渐芬烈随风而至遍于寺内。
有民金玄瓒者。
住在寺侧。
先患鼻塞。
二十馀年莫知香臭。
当于此日忽闻香气。
惊寻至寺因尔齆差。
雨天花从空而下。
光彩鲜净晃若金银。
先降塔所后及寺院。
道俗竞接轻薄如镂。
下舍利讫有双白鹤。
旋于塔上良久翔逝。
后连寻定业追访山世。
不顾名实头陀林冢虽逢神鬼都不怖惮。
大业之始终于墓丛。
初不委之村人怪不乞食。
就看已卒。
加趺如在。
因合床殓于杜城窟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颜隋末唐初 ? — 62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定之李氏子也。
初以涅槃十地从远公学。
讲授开悟尤多。
入京住净影寺
仁寿置塔。
诏送舍利于桂州以葬道而俗鄙。
佛事无梗之力也。
释道颜
姓李氏
定州人
初学远公涅槃十地。
领牒枢纽。
最所殷赡。
仍频讲授门学联尘。
道启东川开悟不少。
后入京辇还住净影寺
盛世居宗绍业
仁寿中年
置塔赤县。
下敕徵召送舍利于桂州
初入州境。
有鸟数千齐飞。
行列来迎舆上。
从野入城良久方散。
及下安处。
感五色云叆叇垂布屯聚基上。
馀便廓清日曜天地。
后返京邑常尊上业。
唐运惟新宇内尚梗。
崇树斋讲相循净影。
因疾而卒。
春秋七十馀。
武德五年矣。
临终清漱。
手执香炉。
若有所见奄然而逝。
之处世也。
衣服粗素不妄朋从。
行必以时情避嫌郤。
言必详审深惟物忤。
又兼济禽畜慈育在心。
微经恼顿便即垂泣。
不忽童稚不行楚叱。
纵有轻陵事同风拂。
顾诸属曰。
不久去也何烦累人。
故于无常得其旨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